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少仪外传

少仪外传

二卷。南宋吕祖谦(1137-1181)撰。吕祖谦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以荫补入官,后举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历任太学博士、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等职。他少受家学,长从林子奇、汪应辰、胡宏游,又与朱熹、张栻为友。曾居明招山讲学,晚年建丽泽书院。于淳熙二年(1175),约陆九渊会朱熹于信州(今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讨论治学方法,意欲调和朱陆之争。其学本于家庭,不名一师,不私一说,虽然博杂,但仍以儒学为宗。为学主“明理躬行”,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总则,无所不在,永恒不变。循理而行,则无覆亡之患。提倡经世致用,为学要从民生实用上下功夫,讲实理,育实才,求实用。强调以史为鉴,反对空谈阴阳之说。主要著作有《东莱集》、《春秋左氏传说》、《东莱左传博议》、《少仪外传》等。此书为训课幼学而撰,取《礼记·少仪》以为书名。书中杂引前哲之德行嘉言,兼及立身行己,应世居官之道,不限生活常规细节,故曰“外传”。犹如韩婴引事说《诗》,而自题《韩诗外传》一样。书中采辑旧文,体例略同于朱子《小学》。他认为,洒扫、应对、进退之事,也即精义入神之妙,而初学者往往多有忽视,掉以轻心。故采辑前言往行所当知而易见者,汇编成书,用以训课幼学。他强调后生学问须理会《曲礼》、《少仪》、《礼仪》等学。主张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为学之道要致诚,必须做到居处齐庄,志意凝定,不妄言,不苟笑。开卷读书必须恭敬,如对圣贤。掩卷沉思,必须根究义理。提倡持身以清洁,处心以公平。当官者须不忘“清”、“慎”、“勤”等三事。知此三事则可以持身,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为人子者要尽孝道,恭恪奉亲,慎无懈怠。他认为后世学者能阅读此书,便会各因其所得而有自立之地。全书采择较精,语言流畅、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对研究儒家教育思想及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原书已佚,世无刊本。今本载于《永乐大典》中,清修《四库全书》从大典中辑出有宋人胡岩起《跋》,吕祖谦弟吕祖俭《序》。此书又名《辨志录》。有《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金华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孟子外书补证

    一卷。清林春溥(1775-1861)撰。春溥字立源,福建闽县(今闽侯)人,清史学家。有《春秋经传比事》、《战国纪年》、《竹书纪年补证》等。春溥先得姚士粦所传胡震亨本,既又得孟经国《闲道集》本。《闲道集

  • 拙存堂经质

    二卷。明冒起宗(生卒年不详)撰。起宗字宗起,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崇祯元年进士,曾在河南镇压农民起义,官至湖广布政使参议。除此书外,还著有《拙存堂史括》。此书共九十六篇,分二卷,分条考辨《书》、《诗》

  • 任庵语略

    无卷数。清王建衡(生卒年不详)撰。王建衡号月罗,威县(今河北省)人。岁贡生,候选教谕。王建衡善于著述经史杂家著作,著有《读史辨惑》、《性理辨义》等。《任庵语略》是王建衡的一部杂说之作,此书采辑前人的笔

  • 友古词

    一卷。宋蔡伸(1088-1156)撰。蔡伸字伸道,自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他是端明殿学士蔡襄之孙,宣和间官彭城倅(副职),历官左中大夫。他曾与钦圣宪肃皇后再从侄向子

  • 春秋繁露注

    十七卷。清陵曙(详见《礼论略钞》)撰。凌曙传庄存与、刘逢禄之学,谙熟《公羊》家法。他认为董仲舒《春秋繁露》“体大思精,推见至隐”(《春秋繁露注序》),但流传既久,鱼鲁杂揉,篇第褫落,致难卒读。于是购求

  • 吴氏经说

    三卷。清吴凌云(生卒年不详)撰。凌云字得青,号客槎,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嘉庆五年岁贡生。嗜好读书,经师遗说,无不通览。曾借馆于钱大昕孱守斋,尽读其所藏书。所著《十三经考异》,援据精核,多前人所未

  • 测候丛谈

    四卷。美国金楷理口译,华蘅芳笔述。测量学须用演绎、归纳二法。一为已知其大端而推验其变数,一为细测其琐屑之故,按其年月日时逐一记之,历久而知其定理。是书用此二法,考究气象变化诸端。凡四卷。第一卷论空气中

  • 瑶石山人稿

    十六卷。明黎民表(约1549年前后在世)撰。黎民表,字惟敬,自号瑶石山人。从化(今属广东省)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三年(1534年)举人,授翰林院孔目,历吏部司务,官至河南布政使参议。民表好读书,诗与

  • 松月集

    一卷。明释睿略(生卒年不详)撰。睿略,俗姓不详,字道权,号简庵,江苏苏州(今苏州市)人。因其以“松月”为扁名题其轩,故时人呼其为“松月”翁,因以此名集。是集一卷全为诗。集前有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

  • 梅叟问评

    四卷。清郝培元(生平不详)撰。是编乃论巩固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的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及家庭中对晚辈的礼法教育。有清嘉庆至光绪间《郝氏遗书》本,《清史稿艺文志补编》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