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徐仙翰藻

徐仙翰藻

十四卷、附赞灵集 四卷。无编撰者姓名。此书所题徐仙,是指所谓灵济二真人,即九天金阙显灵溥济真人徐知证及其弟九天王阙昭灵溥济真人徐知谔。而“翰藻”所录,是所谓二徐真人“扶乩降笔”于闽所作的诗文及对其歌功颂德的诗文宫赋等。徐知证、徐知谔是五代吴丞相徐温之子。徐温从子徐知诰(李昪)原为吴之齐王,后专权于吴乃至称帝始建南唐而代吴。徐知诰称帝后复原名李昪,封徐知证为江王,封徐知谔为饶王。徐知证、徐知谔二人曾奉命带兵平定福建之乱,闽王为其二人立庙祭祀,称其功德。因而闽地祀徐氏之风兴起,颂徐氏功德之文日增。《四库提要》引《春明梦余录》载称“知证夭死,知谔病死,五代石晋时无故立庙,称之为神,成化末年,加为上帝。”似非确论。南宋嘉熙二年(1238)救封“灵济”,因而有“九天金阙显灵溥济真人”(徐知证)和“九天昭灵溥济真人”(徐知谔)的封号。明永乐十五年(1417)徐氏兄弟又被加封为“慈惠护国庇民洪恩真君”(徐知证)和“仁惠辅国祐民洪恩真君”(徐知谔)。因而有《大明一统志》所载“福州闽县南旧有洪恩灵济宫一所,祭祀二徐真人”之说。所以说大兴闽地之庙,是徐仙之祀,肇始于五代南唐,显昭于宋元而大盛于明代。此书则“元人辑之,明人刊之”如《四库提要》所说。书后所附《赞灵集》四卷,收载赞颂灵济二真君徐知证、徐知谔的诗文数十篇。内含碑记、表札、序疏跋文及诗赋。《四库提要》谓《赞灵集》:“皆颂神之文,其中无一知名者,盖未有端人正士肯列名此等书也”未免失当。总之,全书所述,皆有关徐氏二真人之事,其文辞典雅,掌故博恰,非文入学士不能为。虽“扶乩降笔”之说不足信,然其书使后人了解徐氏二仙之由来及历代祭祀之情,也是难得的参考史科。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提要》据浙江范懋柱家藏天一阁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猜你喜欢

  • 百家论钞

    十二卷。明王思任(1575-1646)编。王思任字季重,号谑庵、遂东。山阴(浙江绍兴)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江西九江道按察使佥事。此书所取皆明代议论之文。前有思任自序曰:“宋不如唐,

  • 一书增删

    四卷。明俞邦时(生卒年不详)撰。俞邦时号敬轩,新昌(今属浙江)人。此书名曰“一书”,其意是以“一”为本。第一卷曰《元卷》,又分为《一元》、《两仪》、《三才》、《四象》。第二卷曰《副卷》,又分为《一天》

  • 芙蓉镜寓言

    见《芙蓉镜孟浪言》。

  • 读诗商

    二十七卷。清陈保真撰。保真字怀甫,龙阳(今湖南汉寿)人。生平事迹不详。其书博采众说,自诗序以下,《毛传》、《郑笺》、《王注》、《孔疏》、朱子《集传》诸书皆有采录,虽称赅博,但也略嫌驳杂。引成说标明出处

  • 东乡县志

    十二卷首一卷,清白如柏纂修。白如柏,长白人,曾任东乡县知县。东乡县旧无志。嘉庆十七年(1812)县令徐陈谟始修之。兹编则为续徐志而作。《东乡县志》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共十二卷首一卷。卷首为原

  • 知非斋易注

    三卷。清陈懋侯撰。作者著《周易明报》后,考虑到书中经注过简,人或不解其意。又恐读者误认为“明报”为佛家因果之说,故再著此书加以详细说明。其体例一仍《周易明报》,于各卦爻之下仍逐句注“得”、“失”字,但

  • 春在堂全书

    一百六十九种,四百九十卷。清俞樾(已著录)撰。全书包括《群经平议》十六种三十五卷、《诸子平议》十五种三十五卷、《第一楼丛书》九种三十卷、《曲园杂纂》五十种五十卷、《俞楼杂纂》五十种五十卷,其余为《宾萌

  • 释饭鬻

    一篇。清成蓉镜撰。成蓉镜(1816-1883)字芙卿,自号心巢,后改名孺,宝应(今属江苏)人。诸生。博通经学、小学、象纬、舆地,对金石文字的审订尤为精确。尚著《周易释例》二卷、《尚书历谱》二卷、《文录

  • 云峰澫益大师宗论

    十卷。清代释智旭(1599-1655)撰。智旭,俗姓钟,法号智旭,又名际明、际声,字振之、素华,别号八不道人,晚称澫益老人。少学儒学,誓灭释老,著《辟佛论》数十篇,因读莲池《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后

  • 字统

    一卷。北魏杨承统(其生平不详)撰。《隋书·经籍志》载杨氏《字统》二十一卷,《唐书·艺文志》则谓二十卷,可见唐代已有亡佚。清代黄奭《汉学堂丛书》、任大椿《小学钩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顾震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