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忠孝

忠孝

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是以有弑君,有曲父,尧、舜、汤武或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夫所谓名君者,能畜其臣者也;所谓贤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者也。今尧自以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为贤而不能以戴尧、汤武自以为义而弑其君长,此明君且常与,而贤臣且常取也。故至今为人子者有取其父之家,为人臣者有取其君之国者矣。父而让子,君而让臣,此非所以定为一教之道也。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记曰:“舜见瞽叟,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得为臣主,退不得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子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今舜以贤取君之国,而汤武以义放弑其君,此皆以贤而危主者也,而天下贤之。古之烈士,进不臣君,退不为家,是进则非其君,退则非其亲者也。且夫进不臣君,退不为家,乱世绝嗣之道也。是故贤尧、舜、汤、武而是烈士,天下之乱术也。瞽叟为舜父,而舜放之;象为舜弟,而杀之。放父杀弟,不可谓仁,妻帝二女而取天下,不可谓义;仁义无有,不可谓明。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信若诗之言也,是舜出则臣其君,入则臣其父,妾其母,妻其主女也。故烈士内不为家,乱世绝嗣,而外矫于君,朽骨烂肉,施于土地,流于川谷,不避蹈水火,使天下从而效之,是天下遍死而愿夭也;此皆释世而不治是也。世之所为烈士者,虽众独行,取异于人,为恬淡之学,而理恍惚之言。臣以为恬淡,无用之教也;恍惚,无法之言也。言出于无法,教出于无用者,天下谓之察。臣以为人生必事君养亲,事君养亲不可以恬淡;之人必以言,论忠信法术,言论忠信法术不可以恍惚。恍惚之言,恬淡之学,天下之惑术也。孝子之事父也,非竞取父之家也;忠臣之事君也,非竟取君之国也。夫为人子而常誉他人之亲曰:“某子之亲,夜寝早起,强力生财,以养子孙臣妾。”是诽谤其亲者也。为人臣常誉先王之德厚而愿之,是诽谤其君者也。非其亲者,知谓之不孝,而非其君者,天下贤之,此所以乱也。故人臣毋称尧舜之贤,毋誉汤武之伐,毋言烈士之高,尽力守法,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

古者黔首悗密蠢愚,故可以虚名取也。今民儇智慧,欲自用,不听上。上必且劝之以赏,然后可进;又且谓之以罚,然后不敢退。而世皆曰:“许由让天下,赏不足以劝;盗跖犯刑赴难,罚不足以禁。”臣曰:“未有天下而无以天下为者,许由是也;已有天下而无以天下为者,尧舜是也。毁廉求财,犯刑趋利,忘身之死者,跖盗是也。此二者,殆物也。治国用民之道也,不以此二者为量。治也者,治常者也;道也者,道常者也。殆物妙言,治之害也。天下太平之士,不可以赏劝也;天下太平之士,不可以刑禁也。然为下士不设刑,则治国用民之道失矣。

故世人多不言国法而言从横,诸侯言从者曰:“横成必王。”山东之言“从横”,未尝一日而止也,然而功名不成,霸王不立者,虚言所以成治也。王者独行谓之王,是以三王不务离合,而止五霸不待从横,察治内以裁外而已矣。

猜你喜欢

  • 论篆

    一卷。唐李阳冰(生卒年不详)撰。阳冰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宝应元年(762)为当涂令,官至将作监。擅长篆书,有碑刻《恬亭铭》,刊定《说文》为三十卷。是编乃后人所辑,系论书体之作。其中历举了李斯

  • 周易变卦举要

    一卷。清方申撰。从来汉儒解卦变,名繁目多,如旁通、升降、反正等。方氏据经传之义及汉儒旧注编成此书,目的在于整齐卦变之义例。归纳所得。计有旁通、反复、上下易、变化、往来、升降六种,并以变化附旁通、以往来

  • 隰西草堂集

    十二卷。明万寿祺(1603-1652)撰。万寿祺,字年少,一字介若、内景。江苏徐州人。崇祯三年(1630)举人。明亡后隐居浦西。他身著僧衣,自名慧寿,号明志道人,或曰寿道人,而饮酒食肉如故。与阎尔梅合

  • 国朝书苑

    六卷。清沈昭兴辑。沈昭兴字砚贻。此帖是其得戴光曾所藏清代明人墨迹十四册,选取其中百家刻成六卷,名“国朝书苑”,分成六卷。戴光曾字松门。精于赏鉴,收藏书画甚富,与张书未同时。戴光曾没后,其书皆归沈昭兴。

  • 校邠庐抗议

    一卷。清冯桂芬(详见《校邠庐逸笺》)撰。该书共五十篇,系作者关于救时补弊之作。书名“抗议”,有“位卑言事之意”。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财政、教育、取士用人等。书中尖锐指出其时弊政丛生,“夷患不已”

  • 孤树裒谈

    十卷。明李默(?-1556)撰。李默,字时言,瓯宁(今福建建瓯)人。李默博雅而有才辩,以气自豪。官至翰林学士。著有《建阳人物传》等。《孤树裒谈》是记叙明洪武年间至正德年间事迹的笔记小说。取材群书约三十

  • 读史杂记

    一卷,清沈豫撰。沈豫,字小敷,号补堂,萧山(今浙江萧山县)人,道光时生,善四六文,治春秋独取服氏,并搜辑服注一书,卒年七十一。著有《读史杂记》、《皇清经解渊源录》、《皇清经解提要读经如面》等。《读史杂

  • 皇祐新乐图记

    三卷。宋阮逸、胡瑗奉敕撰。阮逸字天隐,建阳(今福建建阳县)人,生卒年不详。胡瑗字翼之,海陵(今江苏泰州)人。仁宗景祐三年(1036)二月,诏令二人校定钟律,至皇祐五年(1053),乐成奏上,即为此书。

  • 春秋讲义

    四卷。宋戴溪(详见《续吕氏家塾读诗记》)撰。此书为经筵讲稿。宋理宗开禧年间,戴溪为资善堂说书,再转为太子詹事。时景献太子命类《易》、《诗》、《春秋》、《论语》、《孟子》、《资治通鉴》,各为说以进,《春

  • 郯城县志

    ①十卷。清张三俊修,冯可参纂。张三俊,三韩人,举人出身,康熙九年(1670)任郯城县知县。冯可参,福建邵武县人,康熙七年任郯城知县。考《郯城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知县颜若愚,再修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