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新出汉魏石经考

新出汉魏石经考

四卷(影印原稿本)。吴维孝撰。维孝字峻甫,率宾人。书前有宋文蔚、刘芝叟、陈景陶的序以及吴氏的叙目。首卷是汉石经残字,二卷为魏石经残字,三卷是魏石经残字考释。四卷以周氏、马氏所藏以及破碎的魏石经残字作为结束。卷中所收,以光绪乙未年(1895)以后出土汉魏石经为限。其前著录于《隶释》、《录续》和黄易所藏的概不掺入。只有那些《隶释》所载汉石经《论语》与新出汉石相衔接的,吴氏将其拼合於新出残字断处,以著录之。所以此书冠以“新出”之名。其书成於1925年,虽名为“新出”,而1925年以后所出的汉石经多字《周易》以及第二次发现的石经后记,均未收录。所据以考释的,汉石经部分,只有第一次发现的石经后记,以及《鲁诗》、《仪礼》、《春秋》、《论语》等一些小石。魏石经部分,仅仅为在正面、背面刻有《尚书》、《春秋》的两石以及周氏、马氏所藏之石,还有《尚书》之《皋陶谟》、《益稷》、《多方》、《立政》数小石而已。此书所考所收,既不如罗振玉集录汉石经那么丰富,也不如王国维、章炳麟、王广庆诸人考定魏石经那么详尽。如汉石经残字中,“阳弭夫谓赫南仲”七字一石,是《诗经》之《采薇》、《出车》篇中的文字,却列于表叙之后;“遂后首醢”四字一石,是《仪礼》之《乡饮酒》之文,却以为是《燕礼》之文,尤为疏舛。但是吴氏对于魏三体石经中的古文,上溯《说文》,下证以《汗简》《四声韵》以后诸书,认为将石经之科斗文,与秦汉所称古籀两相质证,无不可融通。虽或体有繁省,形有革诡,但究其渊源无不若出于一。这种识见颇能不为旧说所囿。按,石经三体书,唐时教国子,限三年业成,其中即有三体中之古文。陆德明《经典释文》,其尚书释文未经开宝改写的原本,也都用这种古文。郭忠恕的《汗简》,其古文也多据此收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认为古文《尚书》作字奇古,不是穿凿附会字书的人所能理解的,学者考察它,可以知道造字之本。在宋以前,对于这种古文尚知其渊源所自,其后,人们未见开宝改定以前的《经典释文》原本。又因《经典释文·叙录》有“尚书之字,本为隶古。既是隶写古文,则不全为古字,今宋斋旧本及徐、李等音,所有古字盖亦无几。穿凿之徒,务欲立异,依傍字部,改变经文,疑惑后生”之语,人们不知陆氏别有所指,误以为此种古文为陆氏所不取。至《四库提要》遂指薛季宣《尚书古文训》所据的这种古文为奇形怪态,不可辨识。到了乾嘉之后,钟鼎之学盛行,因此种文字与之不同,更斥以为奇诡,不足为训。从此便没有过问这种古文的人了。只有孙星衍《三体石经遗字考》认为它或合于《说文》所载古文重文,或足补《说文》所未备。孙氏寻绎其字画,实为小学圭臬,具有特识。但同意他的学说的人极少。直至发现表里尚书春秋三体石经之后,人们才相信这种古文不是郭忠恕、薛季宣等人伪造的。对于《汗简》《四声韵》所引古文,才不加疵议,并公认这种古文为孔壁中的真古文。但王国维仍认为周秦间的古文不是殷周间的古文。吴氏此书认为把这种古文与古籀相质证,无不可融通,这是发前人所未发,为全书精华。此书又考证《尚书·无逸》“仲宗及高宗”之“仲”字,古文作“”,与殷虚文字契合。“仲丁”之“仲”字,上有旗游之形,其取象相同。《春秋·僖公》“天主狩於河阳”的“狩”字,古文假“兽”为狩,与殷虚文字契合。“王狩於某”之“狩”作“兽”,其假借也相同。其体其例,都是从殷商文字一系继承来的,其间虽有变更,但保持殷商古文者仍居多数。认为这种古文是周秦间古文的观点,固然未免囿于许慎古文出自壁中的成见,未明真象,但吴氏仅知其与古籀融通,而不知其中尚有殷商古文,仍嫌未尽透彻。

猜你喜欢

  • 河汾诗集

    八卷。明薛瑄(1386-1464)撰。薛瑄,字德温,号敬瑄,河津(今属山西)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除御史,官至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著有《河汾集》、《读书录》(已著录)。是集凡八卷,首卷收

  • 缁衣

    子言之曰:“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大雅》曰:仪刑文王,万国作孚。”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

  • 桑蚕提要

    二卷。附桑蚕说一卷。清方大湜(?-1886)撰。方大湜,巴陵(今湖南岳阳市)人。做过地方官,有政绩。《桑蚕提要》二卷,卷一为桑政,共二十二条,九十六则。附录六条,十二则。卷二为桑事,共四十条,一百六十

  • 经学五种

    二十五卷。清汪昌序编。汪昌序,生卒年不详。江苏仪征人。诸生。家中藏书甚富,喜校雠之学。汪氏此书汇刻了宋代经学精美刻本五种、岳飞之孙岳珂《九经三传沿革》、叶时《礼经会元》、郑樵《六经奥论》、《太平经国之

  • 运气定论

    一卷。明董说(详见《易发》)撰。董氏此书为辨《素问》所论“运气当在六元正纪大论”而作。因其原文失佚,故晋皇甫谧作《甲乙经》、隋全元起作《素问》注,皆称原文亡佚。唯唐朝王冰诡称有秘藏之书本,且私采“阴阳

  • 群经冠服图考

    三卷。清黄世发(生卒年不详)撰。黄世发,字弱中,晋安(今福建闽侯县东北)人。是书略以郑氏释礼,于弁服皆有通例,而散在诸注,读之茫无端绪,故仿李如圭《仪礼释宫》之意以类相比,使成条贯,自序称乾隆四十七年

  • 校正孔氏《大戴礼补注》

    十三卷。王树楠(1851-1936)撰。王树楠,字晋卿,号陶庐老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历任四川等省知县多年,官至新疆布政使;对文字训诂、新疆图志、欧西历史,均有研究。青年时曾好骈体文,后力攻

  • 韵籁

    四卷。清华长忠撰。长忠天津人。是书分喉音五、舌头舌上之音各四、半舌半齿音一、正舌音五、唇外音四、唇内音三、正齿齿上之音各四、半牙半喉音四、轻齿重齿轻牙重牙之音各三,这五十个声类用如下字标目:各客赫额额

  • 老子道德经

    ①见《老子》。②见河上公《老子注》。

  • 声律发蒙

    五卷。元祝明(生卒年不详)撰。祝明字文卿,直隶安平(今属山东)人。潘瑛续,明刘节校补。据高儒《百川书志》云:《声律发蒙》二卷,元博陵安平隐者祝明文卿撰。自一字七字至隔句各押一韵。对偶浑成,音响自合。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