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新唐书

新唐书

二百二十五卷,欧阳修、宋祁撰。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省)人,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金石考据家,又是著名的散文家、经学家。所谓“荻画学书”,即以荻草为笔,在沙土上习字,说的就是欧阳修少年时代的真实故事。仁宗庆历年间,参与范仲淹等推行的“新政”,为谏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范仲淹罢相后,欧阳修被贬,出为地方官,辗转九处,遂有“十年困风波,九死出槛阱”的诗句。至和元年(1054),已历时十年的《新唐书》在宋祁主持下,列传接近完成而“纪、志俱未有草卷”。欧阳修被调回京,委以“刊修官”之职,主持纪、志和表的修撰。嘉祐五年(1060),《新唐书》最终告成上奏。此后,欧阳修又擢升为礼部侍郎,不久即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相)。神宗即位后,罢相出为外任。熙宁四年(1071)致仕,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安度晚年。除《新唐书》、《新五代史》两部史著外,一生论著,包括《集古录》十卷,都被编入《欧阳文忠公集》,共一百五十三卷。宋祁(996-1061),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省)人,后徙开府之雍丘(今河南杞县),北宋著名散文家、史学家、经学家。仁宗庆历五年(1045),正式受命为《新唐书》“刊修官”之一。皇祐元年(1049),原先的六人“刊修”班子只有宋祁一人尚在史任上,仁宗即将宋祁由“同刊修”(副职)改为“刊修”(正职),命其主持修撰。三年,出为外任,许其“将史稿自随”。编修官原先也是六人,此时仅有三人在史任。宋祁一面“乞宰相监修唐书”,一面在外地“翻讨残书”、“悉索副稿”,艰难地主持着修撰列传的工作。欧阳修被增派为“刊修官”之后,便有了两位主编,一个在京,一个在外,分别主持修撰。编修官也相继增至六人: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梅尧臣。嘉祐三年(1058),宋祁在益州任上完成列传的全部“副草”,“悉送”京城书局。明年,宋祁又作了一番最后修订,于五年(1060)同纪、志、表一同奏上。宋祁作为负责列传的“刊修官”,前十年难得与编修官相见,后七年也未曾与新增补的“刊修官”欧阳修见过一面,“成书之日,又不与伏奏殿廷”(《让转左丞札子》)。后进为工部尚书,入判尚书都省,又拜翰林学士承旨。有《景文集》六十二卷传世。《新唐书》修成之日,称之为“新修《唐书》”或直呼为《唐书》。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也有一卷分上、下和分上、中、下的情况。该书史料来源,大致有三:一是整部《旧唐书》,二是唐代流传至宋的素材和重又搜集的文献,三是金石铭刻的利用。《资治通鉴考异》所引书目,可以作为该书取材的一个参考系数。此外,金石考证与野史笔记的利用,是其有别于《旧唐书》的一项重要特点。《新唐书》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贡献,历来论述较多,可依纪、表、志、传归纳为四:一为“本纪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所谓“事增于前”的说法,在本纪部分却非如此,将《旧唐书》约三十万字的内容减为不到十万字,“未免草率从事”,以至进呈之日,宋仁宗即有旨,《旧唐书》不可废。二为恢复立表,使纷繁的史事头绪分明。书中有《宰相表》三卷、《方镇表》六卷、《宗室世系表》一卷、《宰相世系表》五卷。《宰相表》不仅可以清楚人员变动,还能看到宰相制度的某些演变。《方镇表》更可使唐代中期以后所谓“四十七镇”的建置、分割、移徙、兴衰开卷了然。三为改进书志,“较旧史为精彩一变”。《地理志》七卷,反映着当时地理学发展所能达到的新水平。《艺文志》四卷,在目录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将记藏书与记著作两种不同性质的目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仪卫志》为“尊君而肃臣”所增,《选举志》二卷虽不是首创,但在新增的三志中写得最好,把关系唐代政治的科举制度理出一个头绪。《兵志》一卷为新创,但不在“悉记”兵事,而在“治乱兴灭之迹”,故只注意唐代“兵之大势三变”。四为扩充列传,事增于前而文省于旧。事增于前包括立传增多、事迹增多、类传增多,文省于旧虽改变了《旧唐书》“颇涉繁芜”的缺点,但欧、宋两位“刊修”以个人文学好恶删改、取舍,是不能不受指责的。《新唐书》是适应北宋中期最高统治集团的需要重新修撰的,因而绝不允许再用五代割据者的认识来总结唐代的历史。由此,其编纂思想突出地表现为:1.暴恶以动人耳目,使“昏虐贼乱、祸根罪首”不敢犯上作乱。2.扬善以垂劝戒,将忠义、卓行、孝友三个类传接续排列,置于类传之首。3.尊奉《春秋》,推崇韩愈,事事以《春秋》为依据,处处为韩愈辩护,甚而“仰之如泰山、北斗”。4.力排佛、老,以明王道。为了维系固有的“君臣之道”、“礼义之本”、竟然将对东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玄奘等高僧抹掉,似乎开放的唐代成了封闭的社会。新修《唐书》上奏后便镂板刊刻,称十四行本。此外,北宋时还有十六行本、闽刻十六行本。南宋有十行本、闽刻十行本,明有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有殿本,民国以来又汇集两宋传世刻本刊印了“百衲本”。中华书局校点本,以“百衲本”为工作本,参校了上述诸本,为目前最佳本。

猜你喜欢

  • 梅子新论

    一卷。晋梅氏撰。其生卒年、事迹及名无可考。清马国翰辑。《隋书·经籍志》载,梁有梅子《新论》一卷,失传。《唐志》也没著撰人。唯马总《意林》云,按其书断为晋人,是从书中称扬阮籍而知之,然并无他证。考《隋书

  • 康熙字典

    四十二卷。清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命大学士张玉书(1642-1711)、陈廷敬(1639-1712)与翰林院官员共三十人合撰,历时六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成书,原名《字典》。其编纂

  • 魏正始石经残字

    二卷(影印本)。民国十二年(1923)海宁陈乃乾影印,其旧本从罗振玉处借得。书首录王广庆《洛阳先后出土正始三体石经记》一文,历述三体石经先后出土的经过,颇为详备。次录王国维手札一份,论述石经《尚书》首

  • 尚书今古文五藏说

    一卷。清胡廷绶撰。胡廷绶字翌屏,安徽绩溪人,生卒年不详。按照《今文尚书》欧阳说,人的五脏(藏)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古文尚书》说则认为,脾为木,肺为火,心为土,肝为金,肾为水。许慎

  • 象山县志

    ①十二卷。清史鸣皋修,姜炳璋、冒春荣纂。史鸣皋曾为象山县知县。此志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全书共十二卷,三十目,分为:卷一至卷三为地理志;其目六,为沿革、星野、山川、城池、户赋、物产。卷四至卷

  • 困学蒙证

    六卷。不题撰人名氏,卷首有陈寿祺序,称月樵宋令君,由进士筮仕来闽,尝出示其所撰《困学蒙证》若干卷等等。又有吴孝铭序,称乌程宋子薇卿筮仕于闽,月樵薇卿当是其字,乌程人,盖道光己丑进士宋炳垣也等等。此书盖

  • 调鹤轩抚古帖

    一卷。清徐銮抚。徐銮字长和,能别古书真伪,所藏《快香堂帖》,某种出于墨迹,某种出于旧拓,皆以朱字旁注,条理秩然。说苏轼《览观帖》是宋临,米芾的《丹青引》为伪书,虽言之不甚详,其见地已与众不同,鉴古有识

  • 南靖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姚循义修,李正曜纂。姚循义,浮梁人,拔贡,乾隆七年(1742)任南靖县知县。李正曜,儒学教谕。南靖县志,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七年邑令陈宗愈。其后一百五十年,官者近百人,无过问修志事者。姚循

  • 古庵文集

    十卷。明毛宪(约1524前后在世)撰。毛宪,字式之,号古庵,江苏武进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迁给事中,时内侍擅权,国事日作,毛宪疏劾之,内外肃然,武宗储嗣未定,举朝讳不敢言,毛宪疏请不报,谢病归

  • 礼记解尚书

    一卷。清范士增纂辑。此卷以《礼记》成句解释《尚书》,如以“过则称已”解释“负罪引慝”;以“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解释“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制国用”解释“底慎财赋咸则三坏成赋中邦”;以“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