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公羊传

春秋公羊传

旧题公羊寿(生卒不详)撰。《汉书·艺文志》有《公羊传》十一卷,班固自注云:“公羊子,齐人。”唐颜师古疏云“名高”,唐杨士勋《穀梁传序疏》说同是。唐代以此书为公羊高撰。唐徐彦《公羊传注疏》引东汉末戴宏《春秋说序》云《公羊传》最早之传授:“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与其弟子胡母子都著于竹帛。”此说疑问较多。《四库提要》考证云:“今观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子。”又云:“且并有‘子公羊子曰’,尤不出于高之明证。”因而定为汉公羊寿撰。公羊寿生平不详,西汉文景时期齐国人。先儒认为,《左传》传事不传义,《公羊》、《穀梁》传义不传事,大抵正确。《公羊》即以阐发《春秋》经中之微言大义为宗旨。如鲁隐公二年《经》云:“无骇帅师入极。”《左传》亦记其事而已。然此书则云:“无骇者何?展无骇也。何以不氏?贬。曷为贬?疾始灭也。始灭,昉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托始焉尔。曷为托始焉尔?《春秋》之始也。其灭也,其言如何?内大恶,讳也。”一则简单之史实,竟被发掘出如此多的“微言大义”,其臆说显然。即使是一则简单的天象记录,也往往被赋予微言大义。如隐公三年《经》:“己已,日有食之。”此书释之云:“何以书?记异也。日食,则曷为日、或不日?或言朔、或不言朔?曰: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其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失之后也,朔在后也。”据此,则《春秋》所记之天象亦隐寓褒贬之意。故郑玄《六艺论》讥之曰:“《公羊》善于谶。”汉儒总结《公羊传》所申发的微言大义,主要有“三科九旨”之说。徐彦疏引何休之说三科九旨:“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四夷,是三科九旨也。”唐徐彦《春秋公羊注疏》引宋氏《春秋说注》则以为:“三科者,一曰张三世,二曰存三统,三曰风内外。九旨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讥,八曰贬,九曰绝。时与日月,详略之旨也;王与天王天子,是录远近亲疏之旨也;讥与贬绝,则轻重之绝者。”何宋之说三科可通,而九旨不同。宋之“张三世”即何之“所闻见、所闻、所传闻”;宋之“三统”,即何之“新周、故宋、当新王”;宋之“风内外”,即何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公羊》“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即司马迁“据鲁、亲周,故殷”之说。而董仲舒《春秋繁露》则改称为“绌夏、亲周、故宋”。后儒又以“继往开来,一统内外”言《公羊》大义。继往即存三统,开来即张三世,一统内外即风内外。除此三科九旨外,后儒总结《公羊》大义,还有七等、六辅、五始、二类、七缺、黜周王鲁诸说。此书虽以申发《春秋》大义为主,然亦有记事。如宣公十五年《经》“宋人及楚人平”。《左传》记华元单身夜入楚营,劫持司马子反,但其所记仅六十余字。而此书则大肆铺张,详细记录了华元与子反、子反与楚庄王间之对话,其描写极富戏剧性。其中亦有对经文之训释,如隐元年十二月《经》“祭伯来”《左传》只说“祭伯来,非王命也”。而此书则云,“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奔也。奔则曷为不言奔?王者无外,言奔则有外之辞也”。又如隐八年三月《经》“郑伯使宛来归邴”,《左传》云,“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此书则云,“邴者何?郑汤沐之邑也。天子有事于泰山,诸侯皆从。泰山之下,诸侯皆有汤沐之邑焉。”皆比《左传》更为清楚明白。此书在汉景帝时即立于学官,流传甚广。汉代治《公羊》者以董仲舒与何休成就最大(参见《春秋繁露》与《春秋公羊解诂》条)。汉以后属今文经学的《公羊》学大不如属古文经学的《左传》学兴盛。诸儒对此书所阐发的微言大义亦多持异议。宋儒叶梦得曾云:“《公羊》、《穀梁》传义不传事,是以详于经而未必当。”此盖为汉以降诸儒之共识,即使就《公羊》与《穀梁》二书比较,先儒一般亦认为《公羊》不如《穀梁》义精。以今观之,此书所阐发之“微言大义”,几乎全属臆说曲解,与其说是《春秋》大义,勿宁说是《公羊》大义。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云:“《公》、《穀》之义,诚多牵强。……妄为解说,或无中生有,或颠倒史实,要皆凭空撰语自圆其说者,《公羊》诞矣,《穀梁》尤甚。”此可以代表现代学者的一般看法。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注》是解释《公羊传》权威性的著作,唐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则重在阐释何休《解诂》。清代后期,今文经学复兴,《公羊》学亦再度昌盛。孔广森著《公羊通义》,阐发何休之说,陈立著《春秋公羊义疏》、刘逢禄著《公羊何氏释例》、《公羊何氏解诂》,进一步阐发《公羊》思想及何氏《公羊》学。庄述祖则把《公羊传》推演到群经之中,宋翔凤也极力推崇《公羊传》。刘逢禄门人龚自珍、魏源承其衣钵,于《公羊》大义中萌发出近代改良思想。其后康有为又于《公羊传》中发生出孔子改制之说,构建了颇具近代改良特色的大同社会之理想,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思想基础。此一书一般与注疏合刊,较少单行本。现存单行本有宋刻本、明隆庆元年与《穀梁》合刻本、嘉靖张凤翼刻本、明万历四十四年闵氏三色印本。

猜你喜欢

  • 左氏释

    二卷。冯时可(生卒不详)撰。冯时可字敏卿,号元成,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文学家、经学家。冯时可之父冯恩为明代大哲学家王守仁弟子。冯时可为隆庆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政,所至著治绩。其生平著述颇多

  • 论语说义

    十卷。清宋翔凤(详见《论语郑注》)撰。翔凤承其舅氏庄述祖之学,专为公羊家言,故是书也多牵引公羊家说,实不免支离附会,如颜渊问为邦一章,以为陈明堂之法,亦春秋之法。又谓《论语》言《易》、《诗》、《书》、

  • 弇州山人年谱

    一卷。清钱大昕(见《廿二史考异》)撰。该书记明朝王世贞事迹。王世贞为一代通儒,大至朝章掌故,下至词典书画,无不熟悉精详。此谱条理分明,考证精严,颇可征信。大昕共作五谱,即洪适、洪迈、陆游、王应麟、王世

  • 通鉴总类

    二十卷。宋沈枢编撰。沈枢字持要,德清(今浙江德清县)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进士,官至太子詹事、光禄卿,生卒年不详。所编《通鉴总类》,仿照《册府元龟》体例,将司马光《资治通鉴》一书中所

  • 卓行录

    四卷。清黄容撰。黄容字叙九,吴江(今属江苏)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本书记载明末清初卓有品行的人事。书成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其自序云:“《集》中体例,主于表彰潜德,搜辑逸事。其事迹赫赫在天壤,

  • 涉江诗选

    七卷。明潘之恒(约1570年前后在世)撰。潘之恒著有《黄海》等。之恒初以文词受知于汪道昆、王世贞。既而赴公车不得志,渡江历浔阳(今江西九江)、湖北武昌,从公安袁宏道兄弟游。宏道称其出汪、王之门而能不入

  • 四书疑言

    十卷。清王廷植撰。廷植榜名廷柱,字实丞,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至山东兵备道。是书首有李元度序、陈三立序、毛庆藩序及书,又有自作凡例。疑注疑朱注,《大学》就旧本解释,义未尽者别为说,《中庸》也统释

  • 人模样

    一卷。贺时泰(见《思聪录》)撰。此书以人身五官四支之类分目标题,往往牵强。如“元气”一条,引唐柳公权语;“两肘”一条,引杨时两肘不离案语;“脚”一条,引宋璟有脚阳春事;“骨头”一条,引陈献章除去此心此

  • 汇订四书人物名物经义合考

    十二卷。明张溥(1602-1641)编辑。张溥字天如,太仓(今属江苏)人。明学者,著有《诗经注疏》、《春秋三书》、《历代史论二编》等。是书卷首有吴伟业序、张溥自序及凡例。按郭青螺考圣门人物而遗七十二朝

  • 宜斋野乘

    一卷。宋吴枋(生卒年不详)撰。吴枋字木方,江阴(今属江苏)人。生平事迹不详。卷首自序谓,40岁以来,荣念已绝,独于嗜书一事,如饥之于食,渴之于饮,未尝一日忘情也。仿司马光“闻新事即录于册,且记所言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