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枕中书

枕中书

一卷。旧本题晋葛洪撰(不确)。《枕中书》,又名《枕中记》,主名《元始上真众仙记》,略称《上真众仙记》、《元始上真记》、《众真记》。书中所述的主要内容是诸神仙结精化生、官号及治所等。先叙葛洪于罗浮山夜遇玄都太真王,得授“真书”、“真记”。其“真书”中说:元始天王即盘古真人之号,与太玄玉女(号为太玄圣母)通气结精而生天皇,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为元阳父,又生九天玄女(号为太真西王母)。天皇受号十三头后生地皇十一头,地皇生人皇九头。其“真书”中还称伏羲、神农、祝融五龙氏等是三皇之苗裔,以记述天地生成及元始天王诸人名号。其“真记”载述古代所传重要神仙和道教人物的事迹,并罗列古代帝王和圣贤,如其称“太吴氏为青帝,治岱宗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祝融氏为赤帝,治衡霍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等,以述众仙的职掌、名号和治所等。书中所记神仙人物,起于太古而止于晋代许溢、许玉斧(即许翙)等。此书对后世道教颇具影响,清代学者对其则不以为然。《四库提要》除考证此书非葛洪所作之外,并斥其“书中说多谬悠”、“诞妄尤甚”。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对此书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并提出更加充分的证据说明此书非出葛洪之手,肯定地认为《宋史·艺文志》神仙类著录《上真众仙记》、《通志》所列《元始上真记》都是《元始上真众仙记》的“省称”。而《说郛》所载《枕中记》及《四库提要》著录《枕中书》都是明人所刊而没其本名。任继愈等《道藏提要》称此书是六朝上清派之书,又因此书所述与梁陶弘景《真诰》有某些雷同之处而进一步推定此书或与《真诰》“为同一时期作品”,其说极是。然此书虽非出于晋人手笔,若为六朝人所为,也算希罕之书,对后世学者研究道家之学,仍为可参考之作。考《道藏》中另有《枕中记》、《枕中经》二书。其前者为孙思邈撰,内言修身养生之道,长寿求仙之法。其后者无撰书人姓名,内言拘魂守魄凝聚精神,辟鬼度厄、却病延年之术。二书均与此本《枕中书》不同。现存《枕中书》有明《道藏》(题《元始上真众仙记》)本、《说郛》本,清《四库提要》据江苏巡抚采进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猜你喜欢

  • 诸子裒异

    十六卷。明汪定国(生卒年不详)编。汪定国,字苍舒,海宁(今浙江省海宁县)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十六卷,采录诸子,俱取其文字之奥僻者,于佛氏为尤多,而《邵子》、《张子》、《蔡季通》诸儒之说,也一概摘入

  • 滇南文略

    四十七卷。清袁文揆、张登瀛同辑。袁文揆,字苏亭,云南保山人。张登瀛,字翘岱,云南蒙化(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袁、张二人的生卒年与事迹均不详。滇南,云南省之别称。此集之辑都为四十七卷,不求备体而分门

  • 庸庵集

    十四卷。元宋禧撰。宋禧初名元禧,后改名禧。字无逸,号庸庵。生卒年不详。余姚(今属浙江)人。元至正十年(1350)中浙江乡试。补繁昌教谕。明初预修《元史》,其中“外国传”自高丽以下悉出其手。书成不受职,

  • 八阵合变图说

    一卷。明龙正撰。龙正生卒年不详。《四库提要》云:正,武都人。正德中,莱阳蓝章巡抚四川,驻兵汉中。遣人至鱼复江图八阵垒石。正时在章幕中,遂推演为《图说》,刊于蜀中。此书首述八阵号令,并附八阵图。次述八阵

  • 诗经精义集钞

    四卷。清梁中孚撰。中孚字湘舲,山右(今山西省)人,官任宁国县知县。盖其准备科举考试之时,读《诗经传说汇纂》及《诗义折中》,口咏手录,积久而成。是书发上、下二格。下格谨遵《诗义折中》,尽录《折中》原文于

  • 保德州志

    ①十二卷,首一卷。清王克昌修,殷梦高纂。王克昌字燕及,号澹园,别号瀚渑,山东临淄县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经魁,三十年(1691)进士,三十八年(1699)授贵州贵定县知县。四十年(1701)调知

  • 增订四书贯解

    无卷数。清朱良玉撰。朱良玉先著有《释注大全》,因其过于繁复,另加采择而成是书。书首有自序,采用《朱子章句集注》原本。所谓贯解,列于书的上方,有全旨,有节解,大约从《朱子或问》、《朱子语类》中采录较多,

  • 汉魏石经集拓

    四集(原拓本)。汉魏石经集拓,凡四集。第一集为大兴孙壮集拓,前有民国十七年鄞县马衡的序和所编的目,计汉、魏两刻,凡一百一十六石,一千零九十八字。第二集为大兴孙壮与徐洪宝辑拓,前有目,为孙氏所编。计汉、

  • 航澥遗闻

    一卷。明末清初人任光复撰。任光复,字廷贵,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生卒年月不详。明鲁王时任光复曾官太常寺卿,后降清,归里教授终老。《航澥遗闻》记顺治三年(1646)六月鲁王监国于台州,后死于金门,

  • 河溯访古记

    十六卷。元乃贤撰。顺帝至正五年(1345),他自浙江绍兴出游,历齐、鲁、陈、蔡、晋、魏、燕、赵各地,考察古迹,撰成此书。内容不仅限于考古,还有当时典章制度的记载,“于今京都国家之典礼、官署城池,庙廷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