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求一术通解

求一术通解

二卷。清黄宗宪(生卒年不详)撰。黄宗宪字玉屏,湖南新化人,师从丁取忠,学习数学于古荷花池(长沙城东北隅)的白芙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黄宗宪于1874年撰《求一术通解》二卷,书前例言称:“一求定母,旧术极繁,至《求一术指》(时曰醇撰),稍归简捷,而约分之理,仍不易明。今析各泛母为极小数根,了如指掌,遇题有多式者,一索无遗。”“一求乘率,旧术先以奇定相求,得奇一,再立天元累乘累加,亦觉眩目。今以定母衍数对列,辗转相减,递求寄数,即为乘率,不立天元。”“一旧术有借用数之法,赘设,删之”。黄宗宪首先简化了旧术的求定母之法,他认为只要把各泛母(即诸问数)分别写成素因数的连乘积,各行定母极容易确定。他说:“今析各泛母为极小数根(素因数),遍视各同根,取某行最多者(次数最高的)用之,余所有弃之不用,两行等多者随意用之。以所用根数连乘之,即得各行定母。”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最小公倍数方法。他的求乘率方法是:“列定母于右行,列衍数于左行(左角上预寄一数),辗转累减,(凡定母与衍数辗转累减,则其上所寄数必辗转累加),至衍数余一即止,视左角上寄数为乘率。”黄宗宪大胆改革了秦九韶的算法,求乘率时不立天元;当各行定母为1时,他认为可不必求乘率与用数,将秦之旧术删去了。经过黄宗宪的改进。“大衍求一术”成为便于计算的可布列成连贯算式的方法,并被用来解二元一次不定方程。当代中算史家李俨认为,黄宗宪的通解方法,其理由与秦九韶方法原理是一致的,但其列式要比骆腾凤《艺游录》所述的简明(《大衍求一术的过去和未来》载《中算史论丛》第一集)。《求一术通解》的版本有:1876年丁取忠编刻《白芙堂算学丛书》本;1896年黄宗宪撰辑的《古琴古砚斋算术》本;《古今算学丛书》本;《测海山房丛刻》本。

猜你喜欢

  • 五经疑问

    一卷。房景先(475-518)撰。清王谟(见《圣证论》)辑。景先字光胄,清河(今属河南)人,北朝北魏经学家。祖父房元庆,仕刘骏,历七郡太守。父房爱亲有三子,长子景伯,三子景远,景先为第二子,幼孤贫,无

  • 公穀汇义

    十二卷。清姜兆锡(详见《周易本义述蕴》)撰。作者认为,《公羊》《穀粱》二传重在阐发《春秋》大义,不同于《左传》之重在纪事,而《左传》失于诬妄,其事其义俱不足尽信;但《公》《穀传》二传中,有掺杂《左氏》

  • 敦煌写本校春秋正义衔名

    一卷。无名氏撰。原卷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编目为3311号。首题永徽四年(653)二月二十四日,当为初唐旧物。唐代学者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其中《春秋正义》三十六卷。《校春秋正义衔名》就是收录奉命校

  • 尚书绎闻

    一卷。清史致准撰。本书卷首有史致准“自识”,言其服官于滇,苦无书籍,箧中尚存王鸣盛《尚书后案》一部,闲暇时就取读寻绎旧闻,间有新得,辄笔识于上方,辑录为一卷,即此《尚书绎闻》一书。书中有不少确论,比如

  • 新修仁寿县志

    八卷,清马百龄修,魏崧纂。马百龄,陕西咸宁人,曾任仁寿县知县。魏崧,湖南新化人,进士。仁寿县修志之事,始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县令姚令仪,然事未成而姚令离调。又十余年后,县令李太初重议纂修事,于嘉

  • 汤文端公自订年谱

    又名《雪泥鸿爪》。一卷。清汤金钊(1772-1856)自撰。金钊字敦甫,浙江萧山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署翰林院掌院学士。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因事降四级调用,补光禄寺少卿,

  • 马鸣菩萨传

    一卷。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343-413)译。鸠摩罗什生平事迹详见《满汉合璧佛说阿弥陀经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种同卷》辞条。《马鸣菩萨传》传记体,详载马鸣生平事迹,佛学思想及

  • 周易解四书

    一卷。清范士增撰。士增字松崖,浙江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官至武都训导。是书用《周易》解四书,也有确不易者。如“君子周急不继富”,解为“称物平施”;“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解为“如通塞也”;“不怨天

  • 唐宋元名表

    四卷。明胡松(生卒年不详)编。胡松字汝茂。滁州(安徽)人。约嘉靖二十二年(1543)前后在世。嘉靖八年(1529)进士,历知东平州,迁山西提学副使,累官吏部尚书。《明史》胡松本传载,胡松曾辑古名臣奏章

  • 青学斋诗存

    四卷。清汪之昌(1834-1892)撰。汪之昌字振民,江苏新阳(今江苏昆山)人。同治丁卯副贡。壮年绝意举业,以闭户读书、守先待后为职志,教迪后进,殷殷不倦。高德馨、章钰均出其门。后遂专研经义,以《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