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汉学师承记

汉学师承记

八卷,附经师经义目录一卷。清江藩撰。江氏有《隶经文》《续隶经文》。此书初成,龚自珍就认为其汉学名目有十不安(见《定盦文集补编·与江子屏书》)。龚谓,读书者,实事求是,千古同之。此虽汉人语,非汉人所能专。此语至为笃论。江氏此书推崇汉学,这固然是当时风气,但首列阎若璩即一大错。按乾隆中叶以前,未有汉学名称,何况阎若璩实宗宋学,所著《毛朱诗说》,称朱未尽非,毛未尽是,又称朱氏《诗集传》一洗末师专已守残之陋,是其明证。至于张尔岐、江永,则更是明显服膺宋学的人。张氏的《仪礼郑注句读》、江氏的《礼经纲目》,都遵用朱氏《仪礼经传通解》之法,而江氏辑的《近思录集注》,尤理学之圭臬。张氏《蒿庵闲话》,且认为明末甲申之变,是由于当权者菲薄程朱而逐渐导致的。他们既如此主张宋学,怎么能标举为汉学呢?最可怪者,如程晋芳本不以经术名,曾作《正学论》,深以考据为非(见《勉行斋文集》),所以翁方纲《程蕺园墓志铭》(见《复初斋文集》)极表其笃信程朱。而江藩仅仅因其夙与戴震交,遂把他列于此,实过于轻率。虽然如此,若要了解清儒经学源流的梗概,此书还是值得参考的。有粤雅堂本。

猜你喜欢

  • 曾文正公家书

    十卷。《家训》二卷。《大事记》四卷。《荣哀录》一卷。清曾国藩(1811——1872)撰。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后任四川乡试正考官(1843)。升礼部

  • 古墨斋金石跋

    六卷。清赵绍祖撰。赵绍祖(1752-1833),字琴士,安徽泾县人。著作有《金石文抄续抄》等。本书前无序目,后有嘉庆十四年(1809)其弟赵绳祖作跋。由此可证此书成于嘉庆年间。书中诸跋,自岣嵝碑起,至

  • 筹算

    二卷。清梅文鼎(详见《历算全书》)撰。这是一部介绍西洋纳皮尔算筹用法的专著,写于1678年。初稿为七卷,梅珏成在编辑《梅氏丛书辑要》时精简为二卷。原术为直筹横写,为了与西方笔算横式书写相适应,《筹算》

  • 少泉集

    三十三卷。明王格(约1540前后在世)撰。王格,字汝化,京山(今湖北京山)人,生卒年均不详。嘉靖五年(1526)进士,改庶吉士。后出知永兴县,累迁河南佥事,分巡河北,世宗南巡,王格不赂中官,因坐行宫火

  • 问辨牍

    四卷。《续问辨牍》四卷。明管志道(详见《孟义订测》条)撰。此书将其平日与人讲学之书,合为一编,书名取“问以辨之”之义。管志道之学,出于罗汝芳,原本已先乖,末流更甚。其放荡恣肆,显唱禅宗,较之泰州、龙溪

  • 论语沈氏训注

    一卷。南齐沈居士撰。清马国翰辑为一卷。皇疏引沈居士说而不著其名。马定为沈驎士,因《齐书·沈传》有训注论语之事。朱彝尊《经义考》曰《论语训注》佚。也是据沈传而言。马又说史称驎士隐居余不吴差山。教授经书,

  • 清风亭稿

    八卷。明童轩(1425-1498)撰。童轩,字士昂,鄱阳(今属江西)人。景泰二年(1415)进士,授南京吏科给事中,历任寿昌知县、云南提学佥事。成化初,以右副都御史总制松潘军务,后又进南礼部尚书。著有

  • 田赋考辨

    一卷。清李塨(1659-1733)撰。李塨字刚主,号恕谷,河北蠡县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晚年授通州学正。李氏与其师颜元主张“经世致用”,世称“颜李学派”。李氏之《周礼传注》等书,《四库总

  • 周易感义

    无卷数。此书为未刻稿本,其中多朱墨涂乙。关于撰人姓名,墨笔题为“东海衲民岳岚墨山氏述”,盖撰人自书。朱笔题为“江西兵宪岳虞峦衡山氏述”,这是其同里鲁钊所书。据《太学题名碑》记载,岳虞峦,南直隶武进(今

  • 乐本解说

    二卷。清毛奇龄(1623一1716)撰。奇龄字大可、西河、初晴,萧山(今属浙江)人。一生著书甚丰。是书成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五月。其进书原疏称,合三书十三卷,首为《乐本解说》一卷,今此本乃分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