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满汉合璧通鉴总论

满汉合璧通鉴总论

一卷,汉本由元潘荣撰,满本由清阿什坛翻译。潘荣字伯诚,婺源桃溪(今属湖南省)人。隐居不仕,但此人博学,通诸经,尤长于史,学者称节斋先生,尝集苏句一百篇,著《通鉴总论》。阿什坛也写作阿什坦,国子监题名碑又称作何锡谈,字海龙,为金世宗后裔,初隶满洲镶蓝旗,后又改为内务府镶黄旗。顺治二年(1645年),授内院六品他敕哈哈番之职,九年考中进士,提升为刑科爱惜喇库哈番,康熙元年(1662年)改任给事中,七年(1668年)又充当实录纂修官,死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史载康熙尝召问经义,称阿什坛为大儒。译《大学》、《中庸》、《孝经》等儒学经典,潘荣《通鉴总论》亦为其一。至于潘荣所著汉本,梁谿杜诏认为通首全无结构,前后颠倒错乱,而爱之者又认为该书是后学之指南,言简意赅,事略义详,学者一翻阅之,上下千百年治乱得失,了明于心。上自三代,下及宋末,论断千古尤为切要,所以流传很广。左之右之,持论各不相同。阿什坛在任刑科时趁公务之外的闲暇,历三旬而完成满本,当时已是顺治九年以后。书成时作者曾对其子和素讲:“吾译诸书,惟此《通鉴总论》清语词句尽极其曲折,而与汉本之旨又无不吻合,汝辈当识之。”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和素按原稿厘正,并且依五经傍训规模,逐句侧缀以汉字,序而刊之。纵观全书翻译脉络,笔意古拙,略无生动,大概是清初旧稿,多用古语的原故。现世满汉合璧的书籍,在满洲字傍附以汉字的体例,也即由此而发端。此书有旧刻本。

猜你喜欢

  • 孔子世家后编

    一卷。清张承燮撰。承燮清末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此书以《史记》为主,参以《孔子家语》、《孔丛子》、《世本》诸书,分年编次则参酌胡仔《孔子编年》、江永《孔子年谱》,于《史记》及诸家异说,颇有订正。此书有

  • 地志启蒙

    四卷。英国艾约瑟(详见《格致质学启蒙》)译。不著撰人。这是一部地志学概论书,专为中国初学者而译。原书可能与《地理质学启蒙》合为一编,艾约瑟为方便读者学习而将其析为二帙。书中首先叙述了绘制地球仪及地图的

  • 孝经音训

    一卷。清杨国桢撰。杨国桢字海梁,湖北崇阳(今崇阳)人。甘肃兰山书院有经训约编之刻,帙不盈尺,而搜集了十一经。杨国桢邮取是书,想以它充当学子读本,但该书非足本,注亦简略。国桢于是仿《五经旁训》的体例,补

  • 济美堂集

    八卷。明吴文华(约1567年前后在世)撰。吴文华,字子彬,,广东连江人。生卒年均不详。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官兵部主事,累官总督两广军务。著有《粤西疏稿》。是集凡八卷。前四卷为诗、文,多为台

  • 阅书随札

    一卷。清章学诚撰。此书是作者在阅读唐、宋、明人文集时,随笔记录其中主要史事而成的札记,以供查检引用。作者在札记中直接摘录的大约一百一十余种原文前后,没有案语和论述,但总集及后半部分涉及唐宋短文、清代儒

  • 乐平县志

    ①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孙尔修修,黄华壁等纂。孙尔修,字菊才,江苏金匮(今属无锡县)人,副贡出身,官兵马司副指挥,道光二年(1822)任乐平知县,后奉调署南丰,道光五年(1825)再任。纂者除黄君

  • 续明纪事本末

    十八卷。清倪在田(生卒年月不详)撰。倪在田,字子新,又字田甫,号苕村,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诸生,留心南明史事,著有《扬州御寇录》等。《续明纪事本末》,为《明史纪事本末》续编,体例悉同。对史料广泛搜

  • 祁县志

    ①八卷。清郭修,周继芳纂。郭字不详,河北高邑县(今河北柏乡县)人。顺治十三年(1656)任祁县知县。政绩甚嘉。《祁县志》康熙四年(1665)刻本。全书八卷,五十二小目。分为:卷一舆地志,卷二建置志,卷

  • 医说续编

    十八卷。明周恭(生卒年不详)撰。周恭,字寅之,江苏昆山人,通儒学,好方书。此书为续补宋张杲《医说》而撰,成于明弘治六年(1493)。张杲之书多采自医书之外各种典籍,载辑罕见之证,以广异闻。周恭续补则多

  • 二程子钞释

    十卷。明吕楠(见《泾野子内篇》)撰。此书前有吕楠自《序》,称初得《二程全书》,以其浩大繁博,初学者难于观览。因此抄出心所好者,集为八卷,共二十九篇。卷首列程子门人姓名。所抄不分门类,亦不叙先后,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