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玉篇残卷

玉篇残卷

陈顾野王撰。参见《重修玉篇》。①五卷。这是清光绪初年遵义黎庶昌出使日本时所见到的古本《玉篇》残卷。起初在东京柏木探古处见到以下四卷:第九卷“言”部至“幸”部共22部、第十八卷后半“放”至“方”部共12部、第十九卷从“涂”至“洗”缺首尾的“水”部、第二十七卷“系”部至“索”部共七卷。后来日本西京知恩院方丈彻定为之借来高山寺东大寺崇兰馆和佐佐木宗四郎所藏的两卷:第九卷“册”部至“欠”部共5部,即东京柏木探古处第九卷中间所缺的5部;第二十二卷“山”部至“”部共14部。因此黎氏在日本所见到的《玉篇》残本为原书的第九卷、第十八卷、第十九卷、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七卷,共五卷,其中后两卷完整不缺字。黎氏遂将这些残卷影印或摹刻,辑为《玉篇残卷》,收入所辑的《古逸丛书》中。1935-1937年间商务印书馆据以影印,是为《丛书集成初编》本。黎庶昌、杨守敬、李慈铭等均认为此残卷即顾野王《玉篇》原本。确切地说,这些残卷乃是唐初日本到中国的留学生和僧人据《玉篇》原本抄录带回日本的。《玉篇残卷》与今本相较,其释文繁详,引证博赡,时有顾氏按语,不似今本殊为简略;然“脱误之字连篇接简,几不可读”(李慈铭语)。②一卷。即原本《玉篇》第九卷,从“言”部到“幸”部,共22部,中间缺“册”至“欠”5部,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库。所据乃辗转传纂,上版致失行次。民国四年(1915)上虞罗振玉得见原本,遂影印之,以资与黎本互证。

猜你喜欢

  • 直隶五道成规

    五卷。工部奉救撰。清工部以直属各道一切工程需用工料按现行作法成例均有浮多,屡经驳减,并不划一。因频发是书以备查核。《直隶五道成规》乾隆刻本,共五卷。其所谓五道者,乃清河、永定、通水、天津、大名五河。书

  • 采芝堂集

    十六卷。明周益祥(约1644年前后在世)撰。周益祥,字履吉,福建侯官(今闽侯)人。生卒年不详。崇祯末贡生。著有《潜颍》、《鹿草》、《摭星》、《锦襄》等集。此乃合编本。集中有《木铖》一卷、杂记时事、意在

  • 季汉书

    五十六卷。明谢陛撰。谢陛,字少连,歙县人。此书主要记述了汉末、蜀国、吴国、魏国及晋初的历史。分本纪、内传、外传、载纪、杂传、表等,另书前有正论五条,答问二十二条,凡例四十四条,表述全书的宗旨。但在编写

  • 古今记林

    二十九卷。清汪士汉(生卒年不详)撰。汪士汉著有《秘书》二十一种。本书杂录正史以及百家之书,随笔摘录,编辑而成。全书分二十七类。作者自谓其义例有二:一纪淑慝以示劝戒,一搜瑰琦以资见闻。其资料似从类书中抄

  • 宋朝事实

    二十卷,宋李攸撰。李攸,字好德,江阳(今四川泸州市)人。其生卒年月不详,曾官承议郎。其书原共有六十卷,前三十卷流行后,后三十卷因书中有涉及秦桧的内容,而未能公诸于世。今本二十卷是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

  • 后游桃花源记

    一卷。清陈廷庆撰。陈廷庆,详见《吴兔林日记》。乾隆五十八年(1793)夏,陈廷庆辰州知府任期三年满,归棹星沙,小泊朗江鼎城下,循驿路行,再访桃花源,与贺竹林同游。山僧出迎,导由遇仙桥入,竹香泉韵,琐碎

  • 易纬

    不分卷。清黄奭辑。黄奭字右原。江苏甘泉(今扬州)人。道光中钦赐举人。此本所辑为易纬中不指名何书,或有书名而条数无多者,计二十一条。其中引自《汉书·五行志》一条、《隋书·王劭传》三条、《文选注》两条、《

  • 安县志

    三十卷首一卷,清杨英灿纂修。杨英灿,曾任安县知县。安县志始修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县令张仲芳,分十六目,以四门统之。除建置外,另以庶富教为三门。嘉庆十七年(1812)四川修通志,檄徵邑乘,杨英灿因

  • 芸窗易草

    四卷。清阎斌撰。斌字允中,直隶永年(今河北永年县)人,乾隆岁贡生。服膺道学,行必端方。其说《易》皆浑括大意,既不言象数,也不及训释。其注文往往不能协洽,自云专以本义为主,其与朱氏相背者不尽枚举。尚秉和

  • 秉忠定议集

    二卷。未著编辑者名氏。嘉靖十年(1531),都御史宋沧巡抚四川,平真州周天星之乱。当时同官于蜀者作为《凯歌》、《露布》等篇,汇成一书,以记其事。书名取明世宗所赐玺书有秉忠定议,条奏肤功语。是书有四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