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九州今地考
二卷。清曾廉撰。本书考《禹贡》水道以今地名证古州各为篇,先举其源流、变迁,后分列今地,条理很清晰。对于各种异说多折衷之,有的断以己意,大都颇有根据。比如《冀州篇》,释“梁山”不采取胡渭的龙门之说,而采用蔡沈之说。“碣石”也不采取胡渭的沧海之说,另根据《通典》证碣石在卢龙,即今之秦皇岛。书中所释,也大多如此。其自序中据《隋志》以南海、苍梧、始安、交趾、九真等十九郡都隶属扬州,证禹迹曾至南海,所论亦很确凿。不过,书中也有一些牵强之处。本书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湖南刊本。
二卷。清曾廉撰。本书考《禹贡》水道以今地名证古州各为篇,先举其源流、变迁,后分列今地,条理很清晰。对于各种异说多折衷之,有的断以己意,大都颇有根据。比如《冀州篇》,释“梁山”不采取胡渭的龙门之说,而采用蔡沈之说。“碣石”也不采取胡渭的沧海之说,另根据《通典》证碣石在卢龙,即今之秦皇岛。书中所释,也大多如此。其自序中据《隋志》以南海、苍梧、始安、交趾、九真等十九郡都隶属扬州,证禹迹曾至南海,所论亦很确凿。不过,书中也有一些牵强之处。本书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湖南刊本。
十一卷。一名《秘书志》。元代政书。元王士点、商企翁同编。士点字继志,东平(今属山东)人。翰林承旨五构次子,官至秘书监著作郎,另撰有《禁扁》。企翁字继伯,曹州(今山东荷泽)人,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商廷之孙
一卷。清吴汝纶(1840-1903)撰。吴汝纶,字挚甫,安徽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至直隶冀州知府。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推行新式教育。曾师曾国
九卷。清江永撰。永字慎修,安徽婺源人,博古通今,尤专心于《十三经注疏》。戴震之学多得之于江永。所著述于礼学、韵学、算学方面居多。《河洛精蕴》凡九卷,其旨即于六十四卦之中寻天地人之大道。卷一自河图至图书
一卷。明王应昌(生卒年不详)撰,由其子王锬续成。王应昌字亮之,明天启进士,知交河县。清初,召为御史。著有《宗谱纂要》等书。此书皆阐发王守仁《传习录》的主要思想。因清初攻击王守仁心学者甚多,故王应昌父子
九卷。明陈献章(1428-1500)撰。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今属广东)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受学于吴与弼。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曾应召,授翰林院检讨而归,自后屡荐不起。一生唯重心性之学,主静
五十六卷。清吕燕昭修,姚鼐纂。吕燕昭,字仲笃,河南新安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官知县,擢知州,迁知府,嘉庆十二年来任江宁知府。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旧称惜
四卷。清佟赋伟(生卒年不详)撰。佟赋伟字青士,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人,官宁国府知府。宁国府原有北楼,明嘉靖知府朱大器又起文昌台,设书院于文昌台之下。佟赋伟任宁国府知府后,更大加修缮治理,题名为南楼,
十二卷。总例一卷。元吴澄(详见《易纂言》)撰。此书仿陆淳《春秋纂例》之体例,采摭诸家之言,各附于经,而间以己意论断。首为《总例》七篇,其“天道”、“人纪”二例为吴氏所首创,其余“吉”、“凶”、“军”、
四卷。明贺沚撰。沚字汝定,庐州(今安徽合肥)人。隆庆四年(1570)举人,官至苏州府同知。该书以图书为《易》原本,分为四卷。首卷《图书八卦说》,卷二《六十四卦说》、《太极图说》,大都抄录朱子《绪论》,
十卷。无名氏撰。书前题“陈眉公原本,钟山烟霞逸叟增定”,实际上该书仍是《陶朱公致富奇书》的变种。该书十卷,又分为授时、耕稼、种植、蚕桑、畜牧、占释、商贾等七篇。该书现存于南京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