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绛帖平

绛帖平

六卷。宋姜夔撰。姜夔(约1155-约1221),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当时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工诗,词尤有名,且精通音乐。词重格律,音节谐美。诗词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扬州慢》等少数作品,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词集《白石道人歌曲》中,其自度曲注有旁谱;琴曲《古怨》中并注明指法,是现存的一部词和乐谱的合集。据曹士冕《法帖谱系》,绛本旧帖,尚书郎潘师旦“以官帖和自刻摹者,世称潘驸马帖,又称潘氏析居法帖”。石分而为二,后绛州公库得其一,于是补刻余帖,名为“东库本”。逐卷各分字号,以“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何以报,愿上登封书”为别。姜夔在书中所论每卷字号,与曹士冕所说相吻合,可见江夔所得即东库本。宋代人论法帖的,如米芾,黄长睿等人,各有疏密长短。姜夔欲折中其论说,所以取汉官廷尉平之义,以名其书。书首有嘉泰三年(1203)自序,称帖虽小技,而上下千年,关涉史传颇多,《绛帖》考据颇精博。第五卷内论智果书及梁武帝评书语,说武帝藏钟张二王书,尝使虞和陶隐居订正。姜氏认为,虞和系宋人,其上法书表,是在宋孝武帝之时,距梁武帝甚远,认为这是考证上的疏漏。据《墨庄漫录》上说,其书本来有二十卷,开始只有抄本相传,没有刻印。现存书所载字号,止于山字,河字以下十四卷亡佚,所以后来传下来的只有六卷。传本有“四库全书”、武英殿聚珍版等本。

猜你喜欢

  • 频罗庵遗集

    十六卷。清梁同书(1723-1815)撰。梁同书,字元颖,号山舟,晚署不翁。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十二年(1747)举人。乾隆十七年(1752)会试落第,特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侍讲

  • 明大政纂要

    六十卷,明谭希思撰。希思,茶陵人,万历甲戌进士,官至四川巡抚。是书所记,自洪武元年(1368)至隆庆六年(1572)凡大事皆编年记载,每帝皆有论赞。卷首载万历己未修撰韩敬序,云:“侍御方壶刘公,持斧畿

  • 大象观

    二卷。明刘元卿(1544-1609)撰。元卿字调父,号旋宇,又号沪潇。江西安福人。隆庆四年(1570)举人,会试,以极论时政落第,遂绝意仕进,从刘阳学。万历时,赵用贤、汪以道以刘与邓元锡、王之士为“海

  • 嵇中散集

    十卷。晋嵇康(223-262)撰。嵇康,字叔夜,谯国钟(今属安徽)人。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早孤,有奇才,超迈不群。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博览无不精通。长好老、庄

  • 关陇丛书

    九种,十八卷。民国张鹏一辑。张鹏一字扶万,陕西富平人,撰有《隋经籍志补》、《漠律类纂》等,并编有数种丛书。该丛书中收有张鹏一辑录之丛书三种:《扶风班氏佚书》、《北地傅氏遗书》、《挚太常遗书》,前两种为

  • 铜陵县志

    ①十卷。明熊荩臣修,何自谦纂。熊荩臣,字念斋,云南昆明籍,江西金溪人,举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来任铜陵县知县。铜陵有志,自明永乐始,历弘治、正德、嘉靖,虽更四修,然伪舛缺略,皆非佳作。自嘉靖四十

  • 赐砚堂丛书未刻稿

    十种,十一卷。清顾沅(详见《赐砚堂丛书》)编辑。顾沅刊刻《赐砚堂丛书》,有十种未刻入,存有钞本,十种书有:清杨淮《古艳乐府》,清高奕《续曲品》,清查为仁《莲坡诗话》,清刘廷玑《在园杂志》,清陈僖《识物

  • 异同韵辨

    五卷。清王筹撰。筹字鹤山,山东安丘县人。筹以为历代韵本繁略失当,意见分歧,初学者往往平仄不辨,作诗易至失占,作赋必多出韵,因以今韵为本,折衷于《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书,撰为是编。就韵中可以通用、

  • 像抄

    六卷。明钱一本(1539-1617)撰。钱一本,详见《像象管见》条。该书虽以“像”为名,实则推衍陈抟之数学。分卦图二卷,附录书札及杂吟二卷,上下经解二卷。卦图把朱子《本义》所列九图衍为三十二图,图各有

  • 易小传

    六卷。沈该撰。沈该字守约,一作元约,南宋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绍兴中,官至左仆射、兼修国史,故宋人称此书为《沈丞相易传》。是书释六爻,兼论卦变。不主程氏之义理,也不本邵氏之象数,而独考究遗经,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