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说文系传校勘记

说文系传校勘记

三卷。清祁寯藻(1793-1866)撰。寯藻字叔颖,又字淳甫,以敬避穆宗讳改名实甫,号春圃,晚号观斋。嘉庆甲戌(1814)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关于撰写此记的缘起,承培元跋云:“许书之存于今者,唐以前无完本,仅散见于经史百家疏注音义之中,唐以后所传唯二徐本,楚金多仍旧书,其失也,不免承讹蹈讹;鼎臣多所正是,其失也,在杂阳冰、楚金之说,羼乱许书。然则非楚金无以正鼎臣之失,非唐人疏注所引无以正楚金之失也。无如楚金之书以草稿传,校刊者未能详核,讹舛参错,展卷皆是。且习于鼎臣,意主先入,转取鼎臣以增删楚金,而许书剥锲殆尽矣。淳甫先生鉴其失之日甚也,于视学吴中之日,求楚金书旧本,得影宋抄于苏州顾氏,刊而行之。复为《校勘记》三卷,正其讹舛参错,俾学者下纠鼎臣之纰缪,上溯许君之真原,且即其通释所引经史百家,以通贯训诂、文字圭臬,不于是在哉!”据此题此记为祁氏所撰,似无问题。然而李兆洛跋曰:“校之者,则河间苗夔、江阴承培元、夏灏、吴江吴兆庚。”祁氏《说文系传序》云:“请申耆先生(即李兆洛)董其事……先生又命弟子江阴承培元、夏灏、吴江兆庚作《校勘记》。苗君获见顾本益加订正,遂以心得别成一编。”据此可知,是编当题为“承培元、夏灏、吴兆庚同撰。”张之洞《书目答问》题为“苗夔校”,则是苗氏别自为书者,与此记无关。此书初刻本为道光十九年(1839)寿阳祁氏刊本(附于《说氏系传》重刊本之后),尔后有同治十二年(1873)《小学汇函》本,光绪二年(1876)吴氏刊本。

猜你喜欢

  • 孝经集传

    四卷。明黄道周(1585-1646)撰。黄道周事迹详见《易象正》条。该书作于道周受廷杖下狱之时,盖起草于崇祯十一年(1638),完成于十六年(1643)。该书宗旨在于阐明《孝经》五大义:“本性立教,因

  • 沈文节公事实

    一卷。清沈守廉,编撰。守廉清末浙江海盐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是书记其父沈炳垣事迹。炳垣,字紫卿,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至右春坊右中允。咸丰五年(1855)至广西督学,道径梧州时遇难。诏赠内

  • 湘乡县志

    ①十卷,首一卷。清胡钧修,张承纂。胡钧,镇海人,曾任湘乡县知县。张承,善化(今长沙)人,举人。《湘乡县志》道光五年(1825)刻本,共十卷首一卷。首一卷为序、凡例等。分为:卷一,星野、图考、建置、沿革

  • 四书大全纂要

    无卷数。清魏裔介撰。魏裔介详《孝经注义》条。明永乐间胡广等人撰集的《四书大全》冗滥芜杂,读者难以得其要领,魏氏遂删繁就简而为一编,以使读者易于诵读。但其所摘并未独得《四书大全》之精华,可谓立意尚好,为

  • 庄屈合诂

    无卷数。清钱澄之(1512-1694)撰。钱澄之字饮光,号田间,安徽桐城人。明季诸生,隆武时授推官,永历三年(1649)改任庶吉士,次年授编修。曾一度削发为僧。以课耕著述终其身,自号田间老人。著有《所

  • 古今图书集成

    原名《古今图书汇编》,一万卷。清陈梦雷(1651~1741)原编。清蒋廷锡(1669~1723)等奉敕校勘重编。陈梦雷字则震,一字省斋,晚年号松鹤老人。福建闽侯人。康熙年间进士,受编修。为康熙第三子诚

  • 经世篇

    十二卷。旧本题昆山顾炎武(1613-1682)撰。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江南昆山人。著述宏富。此书门类完全场屋策目,每日一篇。附以诸家杂说。似为应科举者抄录类书而成,或托顾炎武之名。

  • 王学质疑

    一卷、附录一卷。清代张烈撰。张烈著有《读易日钞》等书。此书是一部攻击王守仁一派学说的著作。共分五篇,第一篇是“辨性理之说”,“第二篇是“辨致知格物之说”,第三篇是“辨知行合一之说”,第四篇是作者的杂论

  • 欧陂渔话

    六卷。也称《欧陂余话》。清叶廷琯撰。叶廷琯生平事迹见《吹网录》。此书主要杂考典籍,间及遗闻轶事。所考所述,皆有根据。如文衡山名璧,证以其兄名奎,及征明之字,俱与壁宿义近,当作壁,不作璧。又辨汤文正致徐

  • 春秋列女图考

    一卷。清王廷钊撰。廷钊字镜航,济宁(今山东济宁)人,著有《晋八王易知略》、《汉元后本纪补》等书。清人陈厚耀曾著《春秋世族谱》、《春秋长历》,对春秋列国兴废、姓名谱系考证綦详。王廷钊认为《春秋》褒贬,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