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斋文集
一卷。明郑洛书(1498-1536)撰。郑洛书,字启范,号思斋,莆田(今属福建)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提督南直隶学政。事迹附见于《明史·解一贯传》中。本书前无序,后无跋,谁所编次无所考知,亦无目录。所收仅序九篇、记三篇、赋二篇,寥寥不成卷帙,又皆应酬之作。视之,其非完本。
一卷。明郑洛书(1498-1536)撰。郑洛书,字启范,号思斋,莆田(今属福建)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提督南直隶学政。事迹附见于《明史·解一贯传》中。本书前无序,后无跋,谁所编次无所考知,亦无目录。所收仅序九篇、记三篇、赋二篇,寥寥不成卷帙,又皆应酬之作。视之,其非完本。
十卷。见《刘子》。
五卷。夏允彝(?-1644)撰。允彝字彝仲,号瑗公,谥文忠,后改忠节。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明末学者。崇祯十年(1637)进士,授长乐县知县。福王朱由崧时,召为吏部主事。后南都陷落,投水而死。
二卷。宋邓绅伯(约1162年前后在世)撰。邓绅伯(一作邓深),字资道,湘阴(今湖南湘阴县)人。生卒年不详。绍兴进士,试中教官,入太府丞,轮对论京西湖南北户及士大夫风俗,高宗嘉纳,提举广西市舶,知衢州。
二十四卷。清王训(生卒年不详)撰。王训字敷彝。顺治四年进士。此书分十六门,一百七十子目。约为科举答策而设。转抄其他类书而成。
六卷。明洪鼐撰。鼐字廷器,寿昌(今浙江建制)人。正德五年(1510)举人,官国子监助教。出制凤阳,归筑室莲谷。精研理学。该书不载经文,只是随意标举某节某句而加以解说。大旨主于良知之学,对朱熹《本义》、
六卷。明张献翼(生卒年不详)撰。献翼字幼于,崑山(今江苏昆山)人。后更名敉。其事迹附于《明史·文苑传·皇甫涍传》末。此书乃其早年读书于上方山中所著。献翼放诞不羁,言行诡异,而其说《易》乃平正通达,笃实
十二卷。《补遗》二卷。《附录》一卷。明黄仲昭(1435-1508)撰。黄仲昭名潜,以字行,号退岩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因直谏被杖谪官,弘治初(1488年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其书主要记述历代帝王的世系、年号、岁数,另对各代帝王的贤否,亦有论及,但以寥寥数语简单概括。据考证,可能为宋代所撰,《永乐大典》有收录。
十卷。宋彭叔夏撰。彭叔夏,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乡贡进士,《江西通志》列其名于绍熙三年(1192)乡举条下,不为立传,生卒年及事迹已不可考。是书盖因周必大所校《文苑英华》而作。考周必大《文苑英华》跋曰
十二卷。清邓志谟(生卒年不详)撰。邓志谟字景南。此书采录古事,裁为俪偶,编辑而成。书成于康熙二十五年。共六十篇。其注释则附于篇末。体例似仿吴淑《事类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