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郑氏古文尚书

郑氏古文尚书

十一卷。汉郑玄(127-200年)注,宋王应麟(1223-1296年)辑,清李调元(1734-1802年)补正。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郑玄初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后又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春秋左氏传》等,最后从马融习古文经。郑玄一生著述颇丰,他说经往往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为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号称郑学。今《十三经注疏》中之《毛诗》、“三礼”注皆取郑注。郑玄另注有《周易》、《论语》、《尚书》和纬书;又撰有《发墨守》、《箴膏盲》、《起废疾》等以反驳何休;他还有《六艺论》、《驳五经异义》等,均佚。其所注之《古文尚书》,宋王应麟有辑本,称《郑氏古文尚书》,清李调元又为之补正。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先世居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后迁居庆元(路治今浙江省宁波市),南宋学者,淳璠进士,官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王氏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等都很有研究。他熟悉历代掌故、制度,长于考证,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书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澡宁集》等多种著作。李调元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童山蠢翁,罗江(今四川省德阳县)人,清代戏曲理论家、文学家,乾隆进士,曾任广东学政,著有《雨村曲话》、《雨村剧话》、《童山全集》,辑有《全五代诗》、民歌集《粤风》等。郑玄所注《尚书》,《中经簿》以及《隋志》并作九卷。《北史·儒林传序》称,南北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尚书》则孔安国,河洛《尚书》则郑康成。而《隋志》又称,至隋则孔、郑并行,而郑氏甚微。《新唐书》与《旧唐书》所录书目,犹存郑注《尚书》,《宋志》始无,可知郑氏注本当佚于北宋时期。南宋时期,王应麟辑录了已经散佚的郑注《尚书》,但王氏辑本颇多遗漏,而且其中有不少舛错。清李调元《补正》本皆为之一一订正,并整理为十一卷。本书卷首有李调元自序,卷一至三为《虞书》、《夏书》,卷四《商书》,卷五至十《周书》,卷十一为《书序》。李调元补正之后,影响渐大,其后山东孔广林就根据本书,另取经疏史注及《水经注》诸书,重新整理为十卷,名为《尚书郑注》。王鸣盛、孙星衍等人为《尚书》所作之注本,皆依据本书。本书有函海本刊行于世。

猜你喜欢

  • 汉熹平石经

    一卷。阿维越致辑。此书影印汉熹平石经共二百七十九石(其中重复六石),三千五百余字。是搜集比较丰富的辑本。学者如果没有马衡、吴宝炜、罗振玉三家的集拓之本,用此本也可作为研究石经之助。只是其中第九页石三,

  • 敝帚集

    ① 二卷。明陈益(?-1454)撰。陈益,字启行,自号行素,高安(今江西高安县)人。明永乐间,以五经教授课徒于乡里,无功名仕途经历。学者称行素先生。著有《敝帚集》。此集系弘治十二年(1499)由其子陈

  • 横山草堂丛书

    两集,二十二种,六十九卷,附三种,五卷。民国陈庆年编。陈庆年字善余,江苏丹徒人。生卒年不详。曾任湖北译书局总纂,提调湖南全省学务,著作有《横山乡人类稿》、《汉津遗文疏证》等。丛书为陈庆年任职江南图书馆

  • 补辑风俗通义佚文

    见《风俗通义佚文》。

  • 南阳集

    三十卷。《附录》一卷。宋韩维(1017-1098)撰。韩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因文韩亿辅政,不试进士。文去世,仍闭门不仕。宰相荐其好学嗜古,安于静退,召试学士院,辞不就。富弼召见,授予

  • 桧亭集

    九卷。元丁复撰。复字仲容。天台(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不求仕进,放情诗酒,浪迹江淮。晚年卜居金陵城北。平生所著甚多,但脱稿即弃,因而多散佚。其婿饶介之及门人李谨之各据所得搜辑成帙。介之所编称集,谨

  • 羲之真草十七帖

    一卷。晋王羲之书。明李崧祥刻。李崧祥,生卒年不详。字慕川,贵池(今属安徽)人。曾官浙江按察使。李崧祥非常推崇王羲之的真草,认为王右军的“真草十七帖”,更是“诸书英华”,曾深得张彦远、杜少陵等大书画家、

  • 枕中书

    一卷。旧本题晋葛洪撰(不确)。《枕中书》,又名《枕中记》,主名《元始上真众仙记》,略称《上真众仙记》、《元始上真记》、《众真记》。书中所述的主要内容是诸神仙结精化生、官号及治所等。先叙葛洪于罗浮山夜遇

  • 尚书全解

    四十卷。林之奇(1112-1176)撰。之奇字少颖,号拙斋,谥文昭,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宋经学家、文学家。绍兴进士,官至宗正丞。为官期间,朝廷欲令学者参用王安石《三经义说》,之奇斥其说为邪说异端

  • 苹村类稿

    三十卷。《附录》二卷。清徐倬(1624-1713)撰。徐倬,字方虎,号苹村,浙江德清人。十岁就童子试,为冠首,十七岁游会稽,受知于倪元璐并受教。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授编修,归养十年,入京转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