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骈雅训纂

骈雅训纂

十六卷。清魏茂林撰。魏茂林字涤生,一作笛生,闽县(今福州市闽侯县)人。乾隆中,由部郎官直隶通永河道。通训诂之学,所著尚有《别雅辑证》、《国朝十七科同馆诗赋题解》。另有《覃雅广腋天部类掖》、《天部二十九闻》二书,未刊。《骈雅训纂》,以《骈雅》十三篇为十三卷,又分《释诂》、《释训》、《释器》各为上下二卷,遂成十六卷。另有序跋、传、评论、识语、征引书目等附于卷首。其中辨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误及《识语》一卷,颇为邃密。《骈雅》未注音切,亦不标书证出处,不便阅读。是书则详明出处,罗列《骈雅》引用及《骈雅训纂》增补书目于卷首,多达二百六十种。同时增注音切,照录引用传注中的原有音切外,复据《说文》、《玉篇》、《集韵》等补足音切。校正《骈雅》误字七十多条、误用旧本四十多条、误引原书二十多条。胡朴安评价是书云:“推原本始颇为详尽,间亦加以补正,其同声假借之谊,不能上比于王念孙之《广雅疏证》,而就文作注,其搜辑之功,颇不可没。”案《骈雅》初未有注,固始祝庆蕃尝属门人董方立注之,作《释诂》一卷未竣而卒,茂林于道光壬午(1822年)假得此稿,遂次第编撰,辛丑(1841年)成书。是编有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不为斋刊本、咸丰元年(1851年)补刊本、同治十一年(1872年)经纶书室重刊本、光绪辛巳(1881年)成都钥雅斋重刊本、丙午(1886年)《后知不足斋丛书》本、光绪间上海坊间石印本等。

猜你喜欢

  • 华氏文献表

    不分卷。清华孳亨(生卒年不详)编纂。孳亨,江苏无锡人。该书记无锡华氏一家。华氏为江南望族,至明中叶最为昌盛,名宦理学,代不乏人。清初则有殉节与高蹈不仕者,著书亦甚多。书列五格,首讳号,次科第官爵,次品

  • 寒山蔓草

    十卷。明赵宦光编。赵宦光,字凡夫,江苏吴县人。生卒不详。著有《说文长笺》。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宦光饶于财,卜筑城西寒山之麓。淘汰泥沙,俾山骨毕露,高下泉流。凡游于吴者无不造庐谈宴,广为乐方。”赵宦

  • 清忠堂奏疏

    无卷数。清朱宏祚撰。朱宏祚字徽荫,一字厚庵,高唐(今属山东高唐县)人。顺治举人,曾任盱眙令,以政绩卓著提升为刑部郎,发奸擿伏,冤狱多所开释。后来累迁至佥都御史,巡抚两粤,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改革建议,

  • 越语肯綮录

    一卷。清毛奇龄撰。毛奇龄(1623-1713)字大可,一字齐于;原名甡,又名初晴,一作秋晴,晚年号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浙江萧山县人。明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荐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充《明

  • 回教考略一册

    ①不分卷。加拿大人格然特撰。英国人季理斐(1862-1931)译。此书共八章,第一章叙述回教源流,第二章论述回教得失,第三章叙述儒教源流,第四章论述儒教得失,第五章叙述印度教源流,第六章论述印度教的得

  • 孝经中秘

    一卷。清黄奭(详见《孝经》)编辑。是书引《御览》“某作孝经”一百六十字,跟其他辑本相同。取《路史》校之,二者不同有:“某作孝经,文成而天道立”下有“乃”字,“天”下无“则”字,“玄云”作“玄霜”,“北

  • 雷塘庵主弟子记

    八卷。清张鉴、阮常生、阮福、阮孔厚、柳兴恩等编著。雷塘庵主即指阮元。元之祖坟在扬州城北雷塘,丁忧庐墓时,自署雷塘庵主。元为嘉庆道光时著名学者,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曾在浙设诂经精舍,在粤立学海堂,撰《十三

  • 东莱集

    四十卷。宋吕祖谦(1137-1181)撰。吕祖谦,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隆兴进士,历太学博士,除秘书郎国史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参与重修《徽宗实录》。迁著作郎,除直秘阁。卒,谥成,后改谥忠亮。

  • 王魏公集

    八卷。宋王安礼(1034-1095)撰。王安礼,字和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之弟。嘉祐六年(1061)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尚书左丞。迁资政殿学士,知太原府。王安礼政治上反对王安石

  • 秘传眼科龙木总论

    见《眼科龙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