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鹰论

鹰论

二卷。意大利利类思(1606-1628)纂译。利类思,意大利传教士,1637年来华,译有《超性学要》等书。清初康熙年间,朝廷统治者仍沉缅于关外的马背生活,养鹰放鹞,驰骋狩猎,视为故常。当时清圣祖玄烨(即康熙帝)曾询问耶稣会教士西方训养鹰鹞之情况,利类思闻之,乃作《鹰论》二卷进呈皇室,故此书又名《进呈鹰论》,专论鹰鹞的训养调教、饮食疾病等项。上卷共二十条,专论鹰之训练。上卷条目为:论鹰,佳鹰形像,性情,养鹰饮食,教习生鹰,教习鹰认识司习者声音,教习勇敢,教习认识栖木,教习抓鸡,教习抓水鸭,教习向上飞行,教习逐雀而不前栖于树者,教习喜息于栖木,教习肥懒之鹰,鹰远飞叫回,远方之鹰,神鹰,入而发儿觉鹰(一种鹰名音译),山鹰形像、楕子鹰。下卷专论治鹰病的方法,亦分二十条:论鹰致病之由,治发热之病,治头上筋缩,治头毒,治头晕,治伤风流眼泪鼻涕,治鹰眼朦胧不清,治鹰口疾,治鹰气哮喘,治吐食,治生虫,治鹰独另有本虫,治脾胃杂病,治鹰肝之病,治鹰脚爪,治流火,治大小腿骨错,治大小腿破损,治受伤,治生气。二卷之后附《论鹞》一篇,共分六条:佳鹞形象,鹞子性情,教鹞子抓鸡,鹞子饮食,保存鹞子,除鹞子疾病。附论编制与体例与《鹰论》相同。其实训养鹰鹞进行狩猎,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将鹰鹞训养治病编成书的,还推利类思此书为最先。书中各条教习训养之法,与中国传统方法基本相同,这两者之间关系如何,因缺乏资料,故无法推断。《鹰论》成书于康熙十八年。所传的旧钞本为残本,附论仅存四条,后两条已佚。幸得《图书集成》中禽虫典第十二卷完全地保存了利类思的《鹰论》及其附录,并于附录第六条“除鹞子弊病”之后又增添了两条:治鹞之病,试鹞子是否有病。可据此补足旧抄本之缺。有旧抄本及《图书集成》本。

猜你喜欢

  • 复套议

    二卷。明曾铣撰。曾铣(?-1548),字子重,号万塘,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按辽东,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嘉靖二十五年(1546)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屡败鞑靼贵族攻拣

  • 西游录注

    一卷。清李文田撰。李文田,字仲约,广东顺德人,咸丰九年(1859)进士,官至礼部左侍郎。《元史·太祖本纪》载元太祖十四年(1219)西域杀使者,太祖章师亲征。十九年(1224)至东印度国。角端见、班师

  • 丙辰札记

    一卷。清章学诚撰。此书是作者五十九岁(乾隆六十一年丙辰)而成的另一本札记。体例与作者《乙卯札记》略同,内容涉及文史事迹等,泛论文史,观点仍与作者《文史通义》大同小异,但书内条目与《文史通义》及另外一些

  • 奕世增光录

    八卷。明王道行编。王道行,字明南,阳曲(今山西定襄县)人,生卒不详。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左布政使。乃“续五子”之一。该书是其任常镇兵备副使时,替魏校所编集刊刻,主要记载魏校的遗文遗事。书

  • 夏小正释义

    不分卷。清宋书升(生卒年不详)撰。宋书升,字晋之,维县(今四川理番县西四十里)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即隐居不仕。是书前后无序跋。每月题书名及“维宋书升学”,似是十二卷

  • 区田编

    一卷。清帅念祖(生卒年不详)撰。帅念祖,字宗德,号兰皋,奉新(今江西奉新县)人。雍正年间,中进士。《区田编》是帅念祖推广区田法而著的普及性读物。全书首先为区田图,接着讲种植、用粪、浇灌、积水的方法。并

  • 桂阳县志

    二十二卷,首一卷。钱绍文等修,朱炳元等纂。钱绍文字子宣,江苏武进人,曾任桂阳县知县。朱炳元,邑人,举人。桂阳县志,创修于明成化年间。嘉靖县教谕翁继荣等曾据成化本续纂。清康熙、乾隆、嘉庆先后有人续纂。兹

  • 礼记附记

    六卷。清翁方纲(1733-1818)撰。翁方纲,字正三,一字忠叙,号潭溪,一号书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家境贫寒,天资聪颖,十一岁中秀才,十四岁中举人,十九岁成进士,历任编修、国子监司业、学政

  • 周政三图

    三卷。吴之英(1857-1918)撰。吴之英字伯禘,号西蒙愚者,四川名山人。早年在四川尊经书院就读,1887年后曾任通材书院都讲,后任蜀学会主讲,与同志创办《蜀学报》为主笔,宣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

  • 宜昌府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聂光銮、桂茂修,王柏心、雷春沼纂。聂光銮字陶斋,四川屏山人,进士,官宜昌知府。桂茂,字香圃,满洲正蓝旗人,监生,继任知府。王柏心,字子寿,湖北监利人,进士。雷春沼,字少泉,湖北黄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