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龙龛手镜

龙龛手镜

四卷。辽释行均(生卒年不详)撰。行均字广济,俗姓于氏,通小学。此书是一部按部首和四声两相结合排列的字书。卷首有辽圣宗统和十五年七月一日燕台悯忠寺(即今北京法源寺)释智光(字法炬)序。智光认为有了这部书,“犹手持于鸾镜,形容斯鉴,妍丑是分”,故名曰《龙龛手镜》。宋人避宋太祖祖父赵敬讳,遂改“镜”为“鉴”。辽圣宗统和十五年即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此书当完成于此时。智光序说行均为作此书曾费时五载。其编写目的,主要是使佛徒由通解文字而领悟佛典。此书虽按部首编次文字,但部首又按平、上、去、入四声读音分为四卷。卷一平声九十七部,卷二上声六十部,卷三去声二十六部,卷四入声五十六部,共计二百四十二部。各部之字亦按四声排列。这种部首与四声相结合的排列方法,别具一格,是检字法的新创获。全书共收二万六千四百三十余字,注释十六万三千一百七十余字,总共十八万九千六百一十余字。每字之下,仿《干禄字书》体例,详列正、俗、今、古及或作诸体。字下注音释义。注音或用反切,或注直音,并不一律。释义较简略,以释字为主,释词则不多。《四库提要》云:“于《说文》、《玉篇》之外,多所搜辑,虽行均尊其本教,每引《中阿含经》、《贤愚经》中诸字,以补六书所未备,然不专以释典为主。”因而书中或体、俗体、讹体很多,与正体杂然并陈。可供考查俗体、或体之用,是研究异体字,简化字的宝贵资料。主要缺点是分部不够科学,全然不顾形与声的结构关系;注音释义也颇多错误。旧有北宋刻本,清代有《函海》本(乾隆本、道光本、光绪本)、《正谊斋丛书》本,民国有《四部丛刊》影抄本,今有1985年中华书局影印高丽刻本。

猜你喜欢

  • 交城县志

    ①十八卷,首一卷。清洪璟纂修。洪璟字昆霞,安徽歙县人。出身拔贡,历任教习。康熙四十五年(1706)任交城知县。交县山多水少,人民瘠苦。自清初兵乱。以后,田地荒殖,民不聊生。洪璟为知县,颇能廉明仁爱,教

  • 竹枝词

    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通天台

    清吴伟业撰。其生平见《梅村集》条。此剧写主人公梁朝尚书沈炯自梁亡后,身遭离乱,失路异乡,旅居长安,忧愁不堪。一天,带着小僮来到长安郊外荒凉之地,偶至汉武帝通天台遗迹。观之不禁生古今兴亡之感,恣情痛哭于

  • 学文堂集

    四十三卷。清陈玉璂(约1648前后在世)撰。生平见《别本学文堂集》(辞目)。是集有四十三卷,其中有杂文三十一卷,诗八卷,词四卷。其说经之文及辩议之作有理有据,但大致逶迤平衍,学宋文风格而未成,诗则非其

  • 五经通义

    ① 一卷。清宋翔凤(1776-1860)辑。翔凤字于庭,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经学家,常州学派有名的学者。庄述祖之甥。嘉庆庚申(1801)举人,官湖南新宁县知县。翔凤治经学,“志在西汉家法,微言大义”

  • 玉函山房辑佚书

    五百九十四种。清马国翰(1794-1857)辑。马国翰,字词溪,号竹吾,山东济南人。道光年间进士,官任石泉、云阳知县、陇州知州。著有《玉函山房诗集》、《夏小正诗自注》等。其《玉函山房辑佚书》是规模巨大

  • 张佩渠所著书

    三种,四十三卷。清张调元撰。张调元字燮臣,号寅皋,又字佩渠,郑州(今属河南省)人,嘉庆年间举人。三种为《佩渠文前后集》不分卷、《京澳纂纪闻》二十五卷(考证经史之作,兼记乡邦文献)、《佩渠随笔》十六卷(

  • 密庵先生诗稿

    十卷。明谢肃(约1386年前后在世)撰。谢肃为明代诗文作家,字原功。上虞(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少与唐肃齐名,时称“会稽二肃”。明初,隐于里。洪武十九年(1386)举明经,官福建按察司佥事,后以事

  • 妙法莲华经义记

    二十二卷。梁代释法云(生卒年不详)撰。法云,俗姓周,义兴阳羡(河北省)人。晋平西将军之七世孙。七岁出家,更名法云,从师住庄严寺,为僧宝亮弟子。十三岁始受业太昌僧宗庄、严僧达,且经且论,四时游听,寒暑不

  • 蓬莱阁诗录

    四卷。清陈克家(?-1860)撰。陈克家字梁叔,陈鹤之孙,元和(今江苏吴县)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官内阁中书。后入提都张国梁幕,殉难,诏赠知府衔。陈克家诗学黄庭坚,为姚莹所重。此编四卷。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