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mù

【源】 ①春秋时卫国端木赐(即子贡,孔子弟子)之后,避仇改复姓端木为木氏(6,7,9,60)。②春秋时宋国孔金父,字子木,其后以木为氏(60,62)。一说,宋木门大夫之后,见《姓考》(17)。③唐时百济国大臣八姓中有木氏,见《唐书》(9,11,24,60)。④明清时云南寻甸及丽江府的纳西族土司均有木姓(253)。纳西族原无姓,土司木姓者,因土语称官为“木瓜”(音译),故用以为姓(245)。⑤云南保山回族木氏系明将沐英之后裔(105)。⑥傈僳族荞氏族,汉姓有木氏(149,150)。⑦景颇族姓木途氏,汉姓为木(166,168)。⑧白(138,141)、蒙古、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吴兴(17,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山东多此姓。【人】 木仁,汉时人,见《印薮》(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鸡泽、辛集,山东之东平、平邑,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广东之澄海,云南之泸水、河口、邱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白族、藏族、独龙族、纳西族、傈僳族等均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归 “入声”部。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端木赐之后。因避仇改为木氏。” ②又注:“百济八姓,其五曰木氏。” ③ 《姓氏考略》 据王符《潜夫论》 注云: “宋孔金父字子木,其后以为氏。”此以字为氏,系出孔氏。④又据 《明史》 注云: “丽江土官有木氏。”此当为纳西族木姓之先。《中国人的姓名·纳西族》 载: “明洪武十五年 (1382年),明朝派大军统一云南,丽江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率众归附,并协助明军统一纳西族地区。所以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封为丽江知府,赐姓木。”⑤傈僳族之木姓,则源於木氏族。传说从前在金沙江边住着一对老年夫妇,每天去江边捞木头,晒干当柴烧。有一次,一连三天都听见木头里有小孩子的哭声,到第三天,老人带着斧子说: “我们没儿没女,无依无靠,里边若是人,劈一下就开; 若是鬼,劈三下也别开。”果然,劈了一下就开了,里边躺着一个小男孩。夫妻俩喜出望外,给孩子起名叫 “木头儿”,是为木氏族之祖。此因人名族、以族为姓。傈僳语称“司氏”,或取其首音谐以 “”字而为单姓。“司氏”之汉意即为 “木氏族”,遂或以 “”为姓; 或取 “” 音,谐以汉字 “” 而为姓。见 《中国人的姓名·傈僳族》。⑥白族之木姓,则源於原始图腾“腊波” (汉意为“虎氏族”),遂以为姓,或取“腊波”之首音谐以汉字“腊”、“”、“”而为单姓。后或改而为“”。⑦藏族之木姓,本亦氏族名,以为姓。相传“有一神猴,与岩魔女结为夫妻,生下六只小猴。小猴长大以后,又生育繁衍了众猴群。众猴食树林野果和不种而收之谷类为生。尾巴渐渐消失,身毛也慢慢变短,并且会说话了,遂成为人类。这最初的六个小猴繁衍下来的六个支系,便是远古时代藏族最早的六个氏族,他们的名称是: 色氏、木氏、董氏、东氏、惹氏和朱氏。”⑧独龙族之木姓,则由 “木戛暴” 氏所改,独龙语“木戛暴”汉意为“崖蜂”,以之为姓。或取其首音谐以汉字“”而为单姓。注⑥——⑧见《中国人的姓名》。

西晋有木华: 宋代有木天骏,瑞安人,大理宗丞; 明代有木增,云南丽江土司。

猜你喜欢

  • 读音:Chéng【综】 源出不详。见《中华姓府》(63)。安徽淮南(362)、辽宁(63)、河北武清、北京大兴(62)、台湾台北、台中、新竹、彰化(64,68,26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

  • 達薄干

    读音:Dábógān【源】 高车(即铁勒)部十二姓,六曰达薄干氏(27,70)。即达步干氏(60)。【变】 ①省译为达薄、达步、或达勃(70)。②亦作〔达摩干〕(17)、〔达卢干〕(21)。历史上高车

  • 吴沈

    读音:Wúshěn【综】 系吴、沈两单姓合成。台湾台南有此姓(64,68,261)。

  • 读音:gǒu【源】 ①黄帝之子,得姓者14人,其一为苟,见《国语》(6,7,9,12,17)。②相传舜之后有苟氏,见《路史》(60,62)。③春秋时楚大夫之食邑,以邑为氏,见《路史》(17)。④春秋时

  • 读音:gěng【源】 郠,春秋时莒邑(故城在今山东沂水境),以地为氏(60,62)。【变】 后改为更,见《姓谱》(17,62)。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 “春秋莒邑,以地为氏。”莒,周

  • 读音:Yuán袁姓的来源主要三个。一是出自轩辕黄帝。轩辕氏,又称玄袁氏。轩辕氏始以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为都,所居之地,后称为袁邑。其后裔遂以邑为姓氏,称袁氏。二是出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如

  • 子叔

    读音:zǐ shū【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鲁文公之子公子叔盻之子为子叔氏(6,7,12,17)。②系自姬姓,春秋时卫公孙剽,字子叔,穆公少子也,其孙黑背,以祖父之字为氏,见《姓谱》(7,60)。【变

  • 語兒

    读音:Yǔ’ér【源】 有育子能言,而以语儿为姓者,见《明宋学士文集》(63)。

  • 有莘

    读音:yǒu shēn【源】 汤先娶有莘氏女为妃,见《史记·帝王世纪》(60,62)。古莘国亦称有莘,故城在今山东曹县北。【变】 亦作〔有侁〕(17)、〔有辛〕(17)、〔有㜪〕(17,

  • 各榮

    读音:Gèróng【综】 僜人姓。世居西藏察隅(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