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Liúshòu《姓氏词典》 引 《周书·卷四十九》 收载,其注云: “北周有刘受罗千”,未详其源。
读音:Hǎlǎqítǎdài元代“色目人”姓氏,为元代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译作“哈刺吉答歹”。
读音:Cháng常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于康邑,世称康叔,其支孙食采于常,后人以为姓氏。此为山东常姓。另外,春秋时吴王封其后代于常(今江苏常州
读音:Shìjiáng【源】 春秋时齐侯之裔有士强氏,见《路史》(17,60)。【变】 一作〔士疆〕(17,62)。
读音:Hánxié【源】 彝族姓。属乌蒙家支(375)。
读音:Dǒunà【综】 元时丞相淮安忠武王之妻为斗纳氏(23,63)。《辽金元姓谱》有斗奴氏(33)。〔斗奴〕似系斗纳之异译。
读音:Bó【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Líng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按:翎,鸟翅及尾部的长羽毛。翎氏当以此物为姓。)
读音:zhù铸国尧后。《左传》:臧宜叔娶于铸氏。(见《风俗通》)
读音:Lǚzǔ【源】 周时吕侯(即姜子牙)为周穆王司寇训刑,宣王时改其国吕为甫,始称吕甫,其后有吕氏、旅氏、吕祖氏、甫氏、共氏、龚氏、药罗氏等(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