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诗词古文>叶李生平

叶李生平介绍

叶李(1242—1292)字太白,一字舜玉,号亦愚,杭州富阳庆护里(今环山乡)人。少聪慧,性耿直。20岁入太学读书,与朱清相友善。南宋末年因反对投降派被流放。终宋只为国子监生,大才不能仕。但是后出仕元朝,六年就做到了一品官职。如今史届坊间评价不一,一方面清朝乾隆帝评价:“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为贵,而不论其才焉。当宋之亡也,有才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皆背国以降元”这一句话闻于世人,另一方面也有世人提出南宋在时叶李欲为国效力反而受到冤屈贬斥报国不能,及至仕元清明廉正不可不谓是一位好官,这不应为仕元朝就刻意贬低和忽略的。>>查看叶李的诗词古文

生平

  叶李字太白,一字舜玉,杭州人。自幼天资不凡,拜太学博士义乌施南学为师,补京学生。世祖南伐,蒙古军屯驻江上,宋朝命贾似道领兵抵御。因宪宗崩,世祖班师北还,解鄂州之围。贾似道把蒙古军北撤作为自己功劳,欺骗宋朝皇帝,得以再任宰相,而且更加专横跋扈,创立公田,滥发纸币,压榨人民,宋朝内外无人敢于指责非议。叶李与国子监的同学康棣等八十三人,向宋朝皇帝上书,攻击贾似道。似道大怒,得知给朝廷的上书是由叶李起草的,便唆使其党徒临安府尹刘良贵诬告叶李,造成冤案,把李贬到漳州,直到贾似道倒台后,他才能自由行动。宋亡后,他隐居于富春山。江淮行省及宣抚司、行御史台争相召聘,使任苏、杭、常等郡教授。他都拒绝。

  至元十四年(1277),世祖命御史大夫相威主持江南行御史台工作,并访求宋朝遗臣。相威举荐了叶李。以前叶李攻击贾似道的奏章中,其末有“前年之用兵,适逢天幸,才有保住宋朝半壁江山之功”之语。世祖对这句话大加称赞,现在听说相威举荐了叶李,十分高兴,即授李为奉训大夫、浙西道儒学提举。李闻知又准备隐避,而使者已至,除诏书外还附有丞相安童给他的信,信中说道:“先生在宋以忠言直谏为世人所称赞,皇帝非常关注,今授以五品官爵。有才德的人,当隐则隐,当出仕则应出仕,要尽全力以报答殊遇之恩。”李权衡下改变其隐避的打算,拜谢世祖的知遇,表示:“能为官治国,这是我的心愿,怎敢不接受皇帝的诏令。”

  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程文海奉命去江南访求贤才。世祖叮嘱他,这次去一定要把叶李请来。李到京师后,皇帝命集贤大学士阿鲁浑撒里把他安置于集贤院中。过了几天,在披香殿召见,慰问他远道辛苦,对他说:“卿从前指责贾似道的书,我曾看到了。”询问关于治国安邦之道。叶李讲述了历代帝王得失成败的原因。世祖连连点头称是,规定每五天入宫议事一次。当时,各道管理儒学的官府,都认为是闲职而被撤销。李为此而上书说“:臣怀着敬佩之心阅读了先帝的诏书,看到朝廷在创业之时,军务繁重的情形下,还招纳儒士。今陛下已统一天下,息武重文,难道不需要培养人才,弘扬圣上的治国之道么?各道儒学提举及各郡教授,肩负教化民众的重任,不应废除。请恢复提举司,专设提调学官,以教育诸生,讲明治国之道,而向太学提供培养人材,以备朝廷录用。凡儒户的徭役,请完全豁免。”世祖允准。

  这时,乃颜在北部起兵反叛朝廷,朝廷诏令叶李领军征讨。当时军中将校多是蒙古人,他们与乃颜本同族,不肯出战。世祖深为忧虑。李秘密向世祖启奏“:用兵之道在于奇而不在于人多,临敌当以计取。将校既与乃蛮同族,谁肯尽力作战,徒费陛下粮饷。臣请用汉军作为前军进行步战,以大车断其退后之路,以示死战。敌人轻视我军,必不设防,我以压倒优势大军进攻,战无不胜。”帝用这一战略,果获大捷,从此以后,世祖更加认为叶李是个奇才,每次罢朝之后,必另召见论事。

  二十四年,特拜叶李为御史中丞兼商议中书省事。李极力辞谢道“:臣本流落之人,蒙陛下知遇,备作顾问,本当竭力尽忠。然御史台要总察朝廷内外的机务,臣愚不足担此重任。且臣过去到过瘴疠之地,染上足疾,近年尤为厉害。”世祖笑道:“卿足艰于行走,心岂不可行吗?”李辞意坚决,得到允许,叩首谢恩,并奏“:臣今虽不居御史中丞之职,然御史台是天子的耳目,平常事务可呈陛下省察。至于监察御史的奏疏、西南两台的禀报,事关军国要务,与百姓的利害息息相关,应令随时呈奏,以广视听,不应什么事都要按章进行,使奏报成为形式。臣请皇上诏令各台臣,各据实奏报。”又说“:监察官员是以纠正错误为其职责,若对自己不严格要求,又如何纠察别人。其中如有贪婪和破坏法纪的人,应交刑法机关加罪惩处,以惩戒其对朝廷的欺蒙之罪。”这些都得到皇帝的肯定,从此以后,御史台的官员们都可如实奏报皇帝。

  朝廷设尚书省,授叶李为资善大夫、尚书左丞。李又坚决辞谢道:“论臣资格,不宜担此重任。”世祖道:“商朝起用伊尹,周朝举用太公,岂都是按资格?尚书肩负着天下重任,朕烦卿担任,卿切不可推辞。”赐大小车各一,许乘小车入宫,扶上大殿。他开始制定至元钞法,又请建立太学,培养人才。他向皇帝陈述历史上历朝对教育的重视,人才辈出,从而使圣上恩德及于人民。他举荐周砥等十人为祭酒,制定学校规章制度,这些,世祖都一一批准。世祖计划把江南宋朝的宗族及大姓迁到北方来,李劝谏说:“宋朝已归顺大元,其民安于农业,今无故要迁徙,必将引起疑惧,万一有奸人乘机造乱,于国家不利。”世祖被提醒了,放弃原来的计划。升李为尚书右丞,转为资德大夫。淮、浙发生饥荒,谷价腾贵,李奏请减少江淮租税的一半,运湖广、江西粮十七万石至镇江,以赈济饥民。世祖欲征伐交趾,召李商议,李认为“:这远方小国,得之无益,大军去征讨,必耗费大量财物,且山路艰险,深入敌境,万一受到挫折,有损对远人的威望。”世祖听取了他的意见,停止征讨。

  二十五年,升李为平章政事,李又坚决不肯,皇帝尊重他的意见,赐玉带及平江田四千亩,升官爵一级。桑哥为尚书省丞相,政权独揽,搜刮财利,毒害人民,事见《桑哥传》。李虽与桑哥同事,但对他的错误政策不能纠正。桑哥失败后,同朝臣僚受到牵连。而李一人因病回到江南。扬州儒学正李淦上书说“:叶李本是个受黥刑的罪犯,受皇帝知遇,可谓千载难逢。刚受到天子的恩德,就举荐桑哥,据宫廷近侍官说,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参政郭佑、杨居宽,迫使御史中丞刘宣自杀,囚禁治书侍御史陈天祥,罢黜御史大夫门答占、侍御史程文海,鞭打监察御史;他还改变钞法、扣减学粮,征收军官俸禄,减少兵士口粮;设立司农司、木绵提举司,增收盐、酒、醋的税额,官民皆受其祸。尤其痛心的是,让要束木为患于湖广,沙不丁为害于江淮,灭贵里为害于福建。他又大肆清理钱粮,使民怨而为盗,天怒而地震,水灾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好在皇帝圣明,改变其错误政策。人们都知桑哥用一般小人之罪,而不知叶李举荐桑哥之罪。叶李虽罢黜相权,但未法办,天下人往往私下议论,认为应斩叶李以谢天下。”世祖看了这个奏章后,惊异地说:“叶李廉洁刚直,朕所素知,哪有这些事?”传旨召李淦至京师查问。

  至元二十九年二月,李南还,行至临清,帝遣使召回,使任平章政事,辅助丞相完泽管理中书省事。李上表力辞。不久去世,终年五十一岁。李死后,李淦至京,诏令淦为江阴路教授,以表彰他敢于直言。世祖曾问兵部郎中赵孟頫,叶李与留梦炎谁好,赵孟頫说“梦炎好”。帝笑道“:不然,梦炎以状元而做了宰相,却依附于贾似道,殃民祸国,而自己只是个‘伴食宰相’,遇事不置可否,李原为儒生,力斥似道的罪过,比梦炎要强得多。然其性刚直,人不能容他,而只有朕爱他。”

  李先后受赐之物甚多,而自己生活俭朴,曾告诫其子说:“我家世代书香,甘于贫简生活,唯以忠义奉献君主。你们也要清白谨慎,不要给我脸上抹黑。”指着那些赏赐物说“:这些将来都要还给公家的。”死后,把这些统统交了官,丝毫不留。
至正八年(1348),赠资德大夫、江浙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追封南阳郡公,谥“公简”。

人物评价

  笔者窃以为,今世人以理学中忠贞、“忠臣不仕二主”的道德理念来看叶李的话,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出其是奸臣、汉奸的结论,而在理学当道的明清二朝学子士人所说所写来看也的确如此。但是在当今新时代之下,我们也应该看到叶李在国子监时忠于宋朝反为所冤,宋亡后多次征召不仕的史实。叶李有他那一颗治国平天下抱负远大的心,却身陷于宋亡元兴的历史时刻,在仕宦实现人生理想志愿和归隐以对旧主尽忠到底之间挣扎地选择,而结果就在于这一句“仕而得行其言,此臣夙心也,敢不奉诏!”的大呼中,他选择了前者,他明知道此举必定招来天下谩骂,可是他毅然选择了实现人生理想抱负的道路。而之后的仕途中,我们也看到了他的才华,他的清廉,他的正直,还有,他的忠诚。

猜你喜欢

  • 俞远

    常州江阴人,字之近,号空谷山人。好读书,隐居教授,笃行古道,里中多化之。元末兵乱,所过残毁。远乃筑土为室,啸歌其中。有《豆亭集》。

  • 庞籍

    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北宋宰相。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不久庞籍又先后升任为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迁至枢密副使、枢密使,太子太保等,封颖国公。庞籍还是韩琦、范仲淹等人的好友,司马光、狄青等人的恩师。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去世,享年七十六。同年六月葬于雍邱县,追赠司空,加侍中,谥号庄敏。

  • 章懋

    (1437—1522)金华府兰溪人,字德懋,号闇然子,晚号谷滨遗老。成化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以谏元夕张灯被杖,贬南京大理左评事,历福建佥事。考满求致仕。家居以读书讲学为事,称“枫山先生”。弘治十六年起南京国子监祭酒。正德二年引疾归。世宗即位,进南京礼部尚书致仕。谥文懿。有《枫山语录》、《枫山集》。

  • 章熙

    (1506—1575)广东海阳人,字世曜。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行人,历升户部员外郎,以失职贬为山东布政司幕吏,徙为南京国子博士。官至广西按察佥事,分司苍梧,坐治边过严,免归。

  • 张家珍

    张家珍(一六三一—一六六○),字璩子。东莞人。家玉仲弟,祖明教、父兆龙俱布衣。明桂王永历元年(一六四七)年十六,从家玉起兵抗清。家玉殁,与总兵陈镇国拥残卒数万于龙门以图恢复,旋以兄荫拜锦衣卫指挥使。广州再破,隐于铁园,家居养父,折节读书,年未及三十而卒。遗作由友人编为《寒木居诗钞》一卷。清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有传。张家珍诗,以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东莞寓园祖若旧庐刊《寒木居诗钞》为底本,参校民国二十一至二十三年东莞张伯桢纂《沧海丛书》本《张文烈遗集》附刻之《寒木居诗钞》。

  • 黄玠

    元庆元定海人,字伯成,号弁山小隐。黄震曾孙。幼励志操,不随世俗,躬行力践,以圣贤自期。隐居教授,孝养双亲。晚年乐吴兴山水,卜居弁山。卒年八十。有《弁山集》、《知非稿》等。

  • 蔡松年

    蔡松年(1107~1159)字伯坚,因家乡别墅有萧闲堂,故自号萧闲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代文学家。宋宣和末从父守燕山,宋军败绩随父降金,天会年间授真定府判官。完颜宗弼攻宋,与岳飞等交战时,蔡松年曾为宗弼“兼总军中六部事”,仕至右丞相,封卫国公,卒谥“文简”。松年虽一生官运亨通,其作品在出处问题上却流露了颇为矛盾的思想感情。内心深处潜伏着的民族意识使他感到“身宠神已辱”,作品风格隽爽清丽,词作尤负盛名,与吴激齐名,时称“吴蔡体”,有文集《明秀集》传世。

  • 镇澄

    镇澄,字空印,号月川,燕之西山人。

  • 邹承垣

    邹承垣(1696-1761),字义章,号漱泉,清江苏无锡人。邹承垣为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科三甲进士。曾任福建南靖县知县。乾隆六年(1741年)十月调任台湾府海防同知。

  • 陆凝之

    陆凝之(生卒年不详),字永仲,号石室,馀杭人。宋朝隐士。高宗朝,以布衣召见,辞不赴。有词见《洞霄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