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诗词古文>钱惟演生平

钱惟演生平介绍

钱惟演(977—1034)北宋大臣,西昆体骨干诗人。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忠懿王钱俶第十四子。从俶归宋,历右神武将军、太仆少卿、命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累迁工部尚书,拜枢密使,官终崇信军节度使,博学能文,所著今存《家王故事》、《金坡遗事》。>>查看钱惟演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钱惟演在洛阳任使相的时候,十分厚遇文士,谢绛、欧阳修在洛阳供职,曾经一起登嵩山游玩,到达龙门的时候下起了雪,两人正在观赏山景,忽然见到有人骑马冒雪渡过伊水而来,原来是钱惟演派来的厨子和歌妓,使者传钱相的口谕说:“登山辛苦,两位可以在山上多留一阵赏雪,府里公事简易,用不着急忙赶回去。”对下属无微不至的关心,尤其是文人间那种心灵相通的意会,使欧阳修等人既感动又亲近。后来钱惟演贬谪随州,欧阳修等人送行,钱惟演席上赋词,使歌妓演唱,音节悲苦,宾主都为之哭泣。欧阳修对钱惟演的知遇之情毕生没有忘记,在《归田录》里记下了钱惟演在洛阳对他说的话:“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后来欧阳修总结出读书时间的“三上”(马上、厕上、枕上),多半也是受钱惟演的启发。

  《归田录》里记载了钱惟演的一件趣事:他生长富贵,却讲求俭朴治家,法度十分严谨,子弟们不到规定时候,无论如何也领不到他发放零花钱,因此想出了花招骗钱——钱惟演有一个珊瑚笔格,是平生最珍爱的文具,常常放置在几案之上,子弟们有谁想用钱了,就偷偷拿走笔格藏起来,钱惟演找不着心爱的文具自然着急,于是在家庭中贴出寻物启事,悬赏十千钱。子弟还要故意再等一两日,假装找着了献给他,钱惟演一欢喜,果然将十千钱如数照付。以后有想钱的人,都看准了这条生财之道,乐此不疲的偷笔格,钱惟演居然也乐此不疲的贴悬赏,这种把戏一年里能玩上五、七次。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9引《侍儿小名录》的记载:“作为旧国王孙的钱惟演,一生境遇尚算顺利,到晚年却谪居汉东,眼看行将老死他乡,心情自然是悲凉无限,所撰《玉楼春》词极其凄婉。每逢酒后自歌此曲,往往泪下。他家中有一个歌姬惊鸿,曾服侍他的父亲吴越王钱俶,这时已是白发苍苍之年,听了这不胜哀伤的歌词,说道:“先王将薨逝的时候,预先为自己制作了挽歌《木兰花》,辞意与这首词很相似,难道如今相公也将要死亡了吗?”不久,钱惟演果然死于随州。《木兰花》与《玉楼春》实则是一个词牌的异名,钱俶的旧曲有“帝乡烟雨锁春愁,故国山川空泪眼。”的句子,与钱惟演词“泪眼愁肠先已断”确实是惊人的相似。

成就

藏书
  钱惟演一生奔波宦途,数度沉浮,政绩平平,人品虽不足称,但雅好文辞,自称“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词,盖未尝顷刻释卷也。”文学创作上颇有建树。(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家藏书极富,可与秘阁(国家图书馆)相比,尤其收藏有很多古代书画,后人亦将其归入藏书家之列。
  咸平初献《咸平圣政录》等书,命直秘阁,在馆阁参与纂修《册府元龟》,与杨亿等人分别撰写诗文千篇。

著述
  钱惟演是“西昆体”的骨干诗人,当时与杨亿、刘筠齐名。后由杨亿汇辑成《西昆酬唱集》2卷,辑入其近体诗五十四首。共收17人、248首诗,形成宋初一大诗派,即西昆体,在宋初诗坛风靡几十年与杨亿、刘筠相比,其作诗虽也学李商隐诗歌之词采妍华,追求辞藻,好用典故,但意象不似杨亿那么繁密,语脉则较为清畅,借用杨亿的话说,是偏于“演绎平畅”的,而非“包蕴密致”的,也许是旧王孙的心理作用,情调上也比较接近唐彦谦诗的“清峭感怆”(《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四)。
  惟演学识渊博,平生著述甚丰,《宋史》本传记载有《典懿集》三十卷。又有《枢庭拥旄前后集》、《伊川汉上集》、《金坡遗事》、《飞白书叙录》、《逢辰录》、《奉藩书事》等随笔。另又采集吴越国五代国君之诗,合编为《传芳集》,多已佚失。钱惟演又喜招徕文士,奖掖后进。晚年以枢密使任河南府兼西京(洛阳)留守,欧阳修、梅尧臣等一批青年文士聚集其幕下,诗会文游,颇得其袒护支持。著有《逢辰录》、《金坡遗事录》、《典懿集》、《枢庭拥旄前后集》、《飞白书叙录》、《奉藩书事》、《伊川汉上集》等。

人物生平

博学能文
  钱惟演为吴越王钱俶第七子。他好学,曾赋《远出》诗,有“高为天一柱,秀作海山峰”句。年幼时充任牙门将,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随钱俶降宋,任右屯卫将军,曾任右神武军将军。钱惟演博学多才,善写文章,应试学士院时,以笏起草诏令,挥笔而成,深得宋真宗赞赏。

仕途升迁
  咸平初年,改任太仆少卿,献上《咸平圣政录》一书。被任命为直秘阁,参与修撰《册府元龟》,同杨亿分别写序。任尚书司封郎中、知制诰,又迁任给事中、知审官院。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为翰林学士,因犯营私罪而被撤职。不久又转任尚书工部侍郎,再为学士、会灵观副使。又因贡举失实,降职为给事中。恢复其工部侍郎之职,升任枢密副使、会灵观使兼太子宾客,又管领祥源观。经多次升任至工部尚书。

阿附希进
  宋仁宗即位后,钱惟演为兵部尚书。王曾拜相时,因钱惟演的官位曾经高于他,便任钱惟演为枢密使。之前,任枢密使必加封检校官,钱惟演只以尚书身份任枢密使,这是有关官员疏忽所致。

  当初,钱惟演看到丁谓权势大,便依附他,于他结为姻亲。丁谓排挤寇准,钱惟演在其中亦有出力。等到排列历任枢密时,单单不列寇准,称寇准为“逆准”,削去不予记录。丁谓罪行暴露后,钱惟演害怕被牵连,便排挤丁谓以求获免。

  宰相冯拯厌恶他的为人,便向仁宗建议说:“钱惟演将妹妹嫁给了刘美,那么他便是太后(章献太后)的亲家,因此不能参与朝政机要,请调走他。”便将其调任为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即日又改任保大军节度使、知河阳。一年后,钱惟演请求回京,被任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许州通判。他没有立即赴任,希望再次被起用,侍御史鞠咏弹劾他,他才急忙前去赴任。

  天圣七年(1029年),改任武胜军节度使。

  天圣八年(1030年),钱惟演在朝觐时上书说,先人的坟墓在洛阳,希望能去守护。便改任为河南府通判,又改任泰宁军节度使。

急于柄用
  钱惟演很想位居权要,但一直郁郁不得志。后来仁宗举行籍田礼,寻求一名侍祠,因而留用他为景灵宫使。刘太后去世后,仁宗命他回河南。钱惟演自觉不安,请求以庄献太后、庄懿太后并配真宗庙室,以讨好仁宗。钱惟演曾同刘美结亲,又为他的儿子钱暧娶了郭皇后的妹妹,到这时,又想与庄懿太后的族人通婚。御史中丞范讽弹劾他擅自议论宗庙配享制度,而且又同皇后家通婚姻。被撤平章事,任为崇信军节度使,返回河南。

殁后风波
  景祐元年七月乙巳(1034年9月3日),钱惟演去世,享年五十八岁。仁宗特赠其为侍中。太常张瑰根据《谥法》“敏而好学称为文,贪而被撤职称为墨”这一条,请赠钱惟演谥号“文墨”。钱氏家属上诉,仁宗命章得象等人重新议定,因为钱惟演没有贪污等劣迹,而且晚年忠于职守,有悔过自新、谨慎从事之意,根据《谥法》“追悔前过曰思”这一条,改谥思。庆历五年(1045年),刘、李两太后一起配享真宗,钱惟演之子钱暧提出这是他父亲先前的建议,便改谥为“文僖”。

猜你喜欢

  • 李渔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一生著述丰富,著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万字。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 陈天锡

    元福宁州人,字载之,号晋斋。为本州学正,转盐运提举大使。宁宗至顺初,擢建阳尹,以六事闻于朝,加奉议大夫,知福州致仕。终年八十。有《鸣琴集》。

  • 周默

    周默,字明道,汴都(今河南开封)人。宋初为太庙郎,改常州宜兴簿。能医(《青琐高议》前集卷七)。

  • 陈峤

    陈峤(825-899),字延封,号景山。唐泉州莆田人。幼好学,弱冠能文。僖宗光启三年进士。释褐京兆府参军,后归闽。王潮兄弟入闽,辟为从事,授大理评事、监察御史,迁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所著表记奏牍凡三百篇。事迹见《南部新书》卷戊。《全唐诗》存断句4。

  • 李华

    李华(715-766年),字遐叔,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代大臣、文学家。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天宝二年,登博学宏辞科,拜监察御使,转右补阙。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接受凤阁舍人伪职。“安史之乱”平定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后来,隐居大别山南麓,信奉佛法。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病故。作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积极共倡古义,开启唐代古文运动之先河,著有《李遐叔文集》四卷。

  • 郭麐

    郭麐(lín)(1767~1831)字祥伯,号频伽,因右眉全白,又号白眉生、郭白眉,一号邃庵居士、苎萝长者。江苏吴江人。著作主要有《灵芬馆诗集》(《初集》四卷,《二集》十卷,《三集》四卷,《四集》十二卷,《续集》八卷,《杂著》二卷,《杂著续编》四卷)、《江行日记》一卷、《唐文粹补遗》二十六卷,以及《蘅梦词》、《浮眉楼词》、《忏余绮语》各二卷等。

  • 朱圭

    江苏吴县人,字上如。刻板名手。雕刻书画精细工致。曾刻河南刘源所绘凌烟阁功臣像及金史所择两汉至宋名人图像,为时所称。选入养心殿供事,凡大内字画俱出其手。授为鸿胪寺叙班。

  • 周启明

    金陵人,徙居处州,字昭回。初以书谒翰林学士杨亿,亿以示同列,自是知名。四举进士皆第一。真宗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因事罢,归教弟子百余人。仁宗即位,累除太常丞。藏书数千卷,多手写,能口诵之。有诗文千六百余篇。

  • 元诩

    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即北魏孝明帝(515年―528年在位),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鲜卑族,宣武帝元恪次子,母宣武灵皇后胡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九位皇帝。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去世,元诩即位,是为孝明帝。元诩即位后,其母胡氏开始擅权乱政,直接导致北魏土崩瓦解。武泰元年(528年),元诩对胡氏专权非常不满,于是发密诏命尔朱荣率兵前来帮忙。不料密诏被查出,胡氏看后大怒,于是毒杀元诩。元诩终年十九岁,谥号孝明皇帝,庙号肃宗,葬于定陵。

  • 秘演

    释秘演,法号文惠,山东人(《瀛奎律髓》卷一二)。早年得穆修赏识,后与石延年、苏舜钦、尹洙,欧阳修交。有诗三四百篇,大多散佚。事见《河南先生文集》卷五《浮图秘演诗集序》、《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四一《释秘演诗集序》。今录诗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