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诗词古文>王寂生平

王寂生平介绍

王寂(1128~1194)金代文学家。字元老,号拙轩,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人。德三年进士,历仕太原祁县令、真定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马副都总管。大定二十六年,因救灾之事蒙冤,被贬蔡州防御使,后以中都路转运使致仕。卒谥文肃。工诗文,诗境清刻镵露,古文博大疏畅,著有《拙轩集》。>>查看王寂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王寂(1128~1194)金代文学家。字元老,号拙轩,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人。 [1]  先世为大名莘县(今山东莘县)人,系出北宋三槐王氏。其父王础,字镇之,为金朝初年名士,官至归德府判官。王寂少颖悟,天资孝友,儿时饱读经史,性格坦率,不喜埸屋之学。常酹酒赋诗,对牀所雨,眷眷然不舍去。王寂成年正是海陵王统治时期,金朝的各种制度日益健全,科举制度亦趋完备。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始增殿试,三年(1151年),并南北选为一。因海陵王善词赋,故科举之科目则罢经义、策试两科,专以词赋取士。此时取士须四试皆中,即由乡至府,由府至部及殿试。乡试为最低级的考试,每三年的三月二十日举行,乡试考取,则参加府试。府试以八月二十五日举行,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府试的次年正月二十五日进行。考试顺序,先试赋然后试诗,间隔三日后再考律科。御试在会试之后的三月二十五日进行,至期如遇有雨雪之日则延至晴日进行。王寂在天德三年(1151年)考取进士第。

  正隆庚辰五年(1160年),任山西太原祁县县令,大定十五年(1175年)奉使往白灵治狱,大定十八年(1178年)春任真定少尹兼河北山西路兵马副都总管。作遵化《宝塔山龟镜寺记》笔书寺史。记曰:乃辽大定八年,右国寺,其山诸峰环列似莲花,又名莲池,初谓莲作院,观者无不震骇。经岁时遇大早,父老祈雨于池上辄应,报谢之夜见池有神龟负大金镜而出,而得名宝塔山龟镜。金天会年间为盗所据,然此前有东晋安帝碑,碑文漫患不可辨,同时还有东晋时期石罗汉像三尊,可见寺之古,史越千年,池泉水甘泠清洌,层供五百人饮用,水量充足而不见少,酌泉瀹茗,共话平生。

  大定十九年,王寂任通州刺史兼知军事,在任期间,有道士请作《祁县重修延祥观记》。该记书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五月二十五日,该记详细记述了王寂曾任官祁县及延祥观建造的全部历史。记曰:胥福如何以宅为观,清虚大师程履道令风教大振,累仰者迅速扩大数州。动员道友、官吏、信士、贫民,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而修复,始于正隆五年(1160年)春,讫功于大定七年(1167年)之秋,名日延祥观。自在县为令出已十有六年,在祁为令三年,乐其土风信厚,自首流浪,方求田问舍,观之风轩月圃,期归志于祁之意愿。后又迁中都副留守,户部侍郎。

  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八月,黄河于卫州(今河南省卫辉市)处决堤,大水冲坏卫州城,造成百姓房屋倒坍,众多百姓无家可归。金世宗命时任户部侍郎的王寂和都水少监王汝嘉前去处理水患,二人风驰电掣昼夜兼程奔赴灾区。面对猛兽般的洪水,二人一筹莫展,视受灾之民无有拯救之措施。地方官组织民户网鱼供官府之食,百姓积怨特深,禀报朝庭,金世宗闻之特别愤怒。接着河水泛滥至大名府,世宗又派遣户部尚书刘玮前往为工部事,从长远因地制宜规划。而王寂因治水无功而于是年冬贬黜为蔡州防御使。他在给《文伯起书》中写道:“丙午(大定二十六年)冬,某自地官生蔡州,终日兀然,如坐井底,闭门却扫,谢绝交亲,分为冻蛰枯,无复有飞荣之望。”

  王寂到任蔡州在州北寻得几间破屋子,四壁穿行不避风,上漏不避雨,将其重新修善,公余吏退为燕息之所,破屋之外有鳞皴枯燥不任斧凿徇石,离奇卷曲不中规矩不材之榆。自此王寂就同木、石结下不解之缘。将此处书榜额日三友轩,客人来访不解其意,王寂《三友轩记》说明之“与夫顽石散木,皆绝意于世,亦无所事焉,此其所以为友也。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意而已,然必先得之于心,而后寓之于物,故物不可为乐。如谢康乐之山水,陶彭泽之琴酒,嵇康之锻,阮孚之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使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幸无忽。”

  大定二十九年初(1189年),命其为提点辽东路刑狱。王寂先后在明昌元年(1189年)二月丙申至四月庚寅日止,用一月二十五天巡按辽东各部记其事,成《辽东行部志》,赋诗58首。又明昌二年二月已丑讫三月庚申,计一月另二日成《鸭江行部志》赋诗26首。其记述较金史地理人情详尽,史料价值很高,有补正史之作用。王寂每到一地巡按之外触景生情赋诗以记。

  明昌二年(1191年)召还,任中都路转运使。五年卒,年六十七,谥文肃。王寂在金朝鼎盛时期,以文章、政事显称于世。《金史》无传。

猜你喜欢

  • 李逢吉

    李逢吉(758-835年),字虚舟,陇西姑臧(今甘肃省陇西县)。唐朝中期宰相。自料医剂,遂通方书。举明经出身,擢进士及第,累拜左拾遗。唐宪宗即位,授给事中,迁中书舍人,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品性忌刻,险谲多端。排挤名臣裴度,结交权阄王守澄,成为牛李党争中“牛党”代表人物,累官尚书右仆射,封凉国公。唐敬宗即位,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以太子太师为东都留守。唐文宗即位,从子李训得势,召为尚书左仆射,足疾不行,遂以司徒致仕。太和九年,卒,时年七十八,追赠太尉,谥号为成。

  • 周存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代宗大历八年(773)登进士第。事迹见《登科记考》卷一〇。《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2首。

  • 王应麟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经史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 张鎡

    张鎡,字功甫,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居临安,卜居南湖。循王张俊之曾孙。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张鎡出身华贵,能诗擅词,又善画竹石古木。尝学诗于陆游。尤袤、杨万里、辛弃疾、姜夔等皆与之交游。《齐东野语》载“其园池声妓服玩之丽甲天下”,又以其牡丹会闻名于世。

  • 张良器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武宗会昌时登进士第。《全唐诗》存诗1首。

  • 廉希宪

    (1231—1280)元畏兀儿人,一名忻都,字善甫,号野云。布鲁海牙子。幼魁伟,举止异凡儿。稍长,笃好经史,年十九,入侍忽必烈于藩邸,以性善义利仁暴之旨为对,世祖目为“廉孟子”,由是知名。宪宗四年,为忽必烈京兆分地宣抚使,首请用许衡提举学校,教育人材。九年,从攻宋鄂州,请尽释军中所俘士人。十一年,起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次年,元军取宋江陵,帝令希宪行省荆南。至镇,禁剽掠,录用宋朝官吏,发仓粟赈饥,兴学校,选教官。十四年,因病召还。卒谥文正。

  • 沈际飞

    沈际飞,明代戏曲理论家。字天羽,自署震峰居士,江苏昆山人。生卒年不可考。著有《草堂诗余新集》。

  • 曾僖

    曾僖,字光启,号双溪。琼山(今属海南省)人。明英宗天顺间贡生,游太学,有诗名。明正德《琼台志》卷三七有传。

  • 晁公武

    晁公武(1105—1180),南宋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字子止,人称“昭德先生”。济州钜野(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晁冲之之子。

  • 谢安

    ( 320—385)东晋陈郡阳夏人,字安石。少有重名。善行书。初无处世意,累辟不就。与王羲之、许询、支遁等放情丘壑。年四十余始出仕。为桓温司马。晋孝武时,进中书监,录尚书事。时前秦强盛,晋军屡败。太元八年,前秦大军南下,次淝水,江东震动,安任征讨大都督,使弟谢石与侄谢玄加强防御,指挥作战,终获大胜。封建昌县公。继又使石等北征,收复洛阳及青、兖等州,进都督扬、江、荆等十五州军事。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受排挤,出镇广陵。旋疾卒。谥文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