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诗词古文>魏学洢生平

魏学洢生平介绍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查看魏学洢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魏忠贤在三十岁那年又造《百官图》,污蔑清廉的官员,甚至再唆使同党刑科给事中傅櫆劾汪文言、左光斗及魏大中,给这三人冠上莫须有的罪名,说他们“招权纳贿”,更说左、魏两人“丑心险,色取行违,自命为血性男子,实为匪类”。魏忠贤更矫旨责怪:“魏大中互讦未悛,不得赴新任”玩弄言官于股掌之中。杨涟等人弹劾魏忠贤,不仅使其原形毕露,也使依附其下的干儿义孙们大为恐慌,为了惜恩邀宠,于是天启五年三、四月间,众人筹谋献策,倡兴大狱。诬陷杨涟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贿赂,判定杨涟左光斗各坐赃二万,魏大中三千。魏大中被捕之时,乡人号送者近万人。

  魏大中被捕之时,魏学洢泣血号呼,想随牢车北上。他不听从父亲劝阻,改换姓名、容貌,秘密地在后跟随缇骑,沿途打听父亲的起居。抵达北京后,白天藏匿在客店之中,昼伏夜出,四处求救,但父执辈之人有的拒不相见,有的则对他仰天长叹,相对而泣,无可奈何而已。魏学洢虽然也想上书以己代父,但未能如愿。魏忠贤又矫旨下令,对六人“严刑追赃比较,五日一回奏”,于是狱卒鞭笞拷掠,棍棒交加,臀血流离,骨肉俱腐。魏大中被诬接受熊廷弼等人贿赂,亦为欲加之罪。最后竟被诬陷坐赃而死。死之时溽暑殷雷,相验领埋之旨,迟迟不下,过了六七天才差官发尸,和杨涟、左光斗等三人尸体由牢穴中拖出,骸胀而黑,肌生蛆蚋,溃烂零落,几难以辨认,那年魏大中五十一岁。魏学洢领了父亲的尸体,匍匐扶衬归乡,日夜伏草啼号。魏大中虽死,但追赃的行动并未停止,因此魏学洢被下浙江监狱。

  魏学洢在家庭遭此大变,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痛心疾首,因此也视死如归。果真在这同一年,魏学洢也因病而死,死时才二十九岁。崇祯初,魏忠贤失势。魏学洢之弟魏学濂沥血上书,陈述父受冤狱,兄死孝之惨状。又上书弹劾阮大钺等人交通逆阉,罪大恶极。不久,魏大中被追谥为忠节,魏学洢也被下诏旌表为孝子。

介绍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善县)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名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志的《虞初新志》收录,有删节与改动。《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和雕刻人的高超境界,他的文采堪比李杜。

人物生平

生性孝顺
  魏学洢在七岁时就能作诗,生性孝顺。曾经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桥,断了脚,也不敢大声喊痛,唯恐父母担心受怕。年少时,曾和父亲魏大中一起到帷萧寺苦读,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诵。

闻名乡里
  成年之后,以擅长写文章闻名于乡里之间,而他所做的赋更是精妙,颇受大家的欣赏。

洢东林党争
  魏学洢生活在晚明阉党横行的时期,天启年间,魏忠贤在三十岁那年又造《百官图》,污蔑清廉的官员,甚至再唆使同党刑科给事中傅櫆劾汪文言、左光斗及魏大中,给这三人冠上莫须有的罪名,说他们“招权纳贿”,更说左、魏两人“丑心险,色取行违,自命为血性男子,实为匪类”。魏忠贤更矫旨责怪:“魏大中互讦未悛,不得赴新任”玩弄言官于股掌之中。杨涟等人弹劾魏忠贤,不仅使其原形毕露,也使依附其下的干儿义孙们大为恐慌,为了惜恩邀宠,于是天启五年三、四月间,众人筹谋献策,倡兴大狱。诬陷杨涟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贿赂,判定杨涟左光斗各坐赃二万,魏大中三千。魏大中被捕之时,乡人号送者近万人。

一心救父
  魏大中被捕之时,魏学洢泣血号呼,随牢车北上。他不听从父亲劝阻,改换姓名、容貌,秘密地在后跟随缇骑,沿途打听父亲的起居。抵达北京后,白天藏匿在客店之中,昼伏夜出,四处求救,但父执辈之人有的拒不相见,有的则对他仰天长叹,相对而泣,无可奈何而已。魏学洢虽然也想上书以己代父,但未能如愿。

父死子还
  魏忠贤又矫旨下令,对六人“严刑追赃比较,五日一回奏”,于是狱卒鞭笞拷掠,棍棒交加,臀血流离,骨肉俱腐。魏大中被诬接受熊廷弼等人贿赂,亦为欲加之罪。最后竟被诬陷坐赃而死。死之时溽暑殷雷,相验领埋之旨,迟迟不下,过了六七天才差官发尸,和杨涟、左光斗等三人尸体由牢穴中拖出,骸胀而黑,肌生蛆蚋,溃烂零落,几难以辨认,那年魏大中五十一岁。魏学洢领了父亲的尸体,匍匐扶衬归乡,日夜伏草啼号。

绝望去世
  魏大中虽死,但追赃的行动并未停止,因此魏学洢被下浙江监狱。魏学洢在家庭遭此大变,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痛心疾首,因此也视死如归。在这同一年,魏学洢也因病而死,死时才二十九岁。一生没做过官,著有《茅檐集》8卷,为《四库全书》收录,内《核舟记》。

猜你喜欢

  • 吴丹

    吴丹(744-825),唐常州晋陵人,字真存。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正字。累历协律郎、殿中侍御史等职。宪宗元和五年,迁太子舍人。穆宗长庆二年,以驾部郎中充宣慰副使,随韩愈赴镇州宣慰王庭凑。使还,拜谏议大夫。官至谏议大夫。能诗。

  • 颜胄

    生平事迹无考。《全唐诗》存诗1首,出于《文苑英华》卷三〇六。

  • 谢勮

    谢勮(721-786),男,唐朝诗人。唐代宗大历年间曾经游历浙江省衢州市。

  • 宗懔

    (约500—约563)北周人,原籍南阳涅阳,八世后,子孙移居江陵,字元懔。少聪敏好学,乡里号为“童子学士”。梁武帝普通中,为湘东王萧绎兼记室,转刑狱,仍掌书记。历临汝、建成、广晋等令。萧绎镇荆州,为别驾。及萧绎(元帝)即位,以为尚书郎,封信安县侯。累迁吏部尚书。元帝承圣三年,江陵没,入北周。孝闵帝拜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明帝即位,与王褒等在麟趾殿刊定群书。有《荆楚岁时记》及文集。

  • 冯梦龙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梦桂,善画。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 吴均

    吴均(469年—520年) ,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吴均既是历史学家,著《齐春秋》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

  • 丘光庭

    丘光庭五代(907-960)乌程(今浙江湖州市南下菰城)人,官太学博士。有集三卷,今存诗七首,有《兼明书》、《唐教论》、《补新宫》、《补茅鸱》等。

  • 萧华

    萧华(?-762年),祖籍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唐朝宰相,太子太师萧嵩长子。萧华出身于兰陵萧氏齐梁房,早年曾任给事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袭爵徐国公。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擒获,授为魏州刺史。后复归朝廷,历任秘书少监、尚书右丞、河中节度使。上元二年(761年),萧华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宝应元年(762年),因得罪李辅国,被罢为礼部尚书。代宗继位后,宰相元载为讨好李辅国,贬萧华为硖州司马,后萧华病逝于贬所。

  • 李纯甫

    (1185—约1231)金弘州襄阴人,字之纯。初工词赋,后治经义。章宗承安二年经义进士。两次上疏,策宋金战争胜负,后多如所料。荐入翰林。宣宗时,不受权相术虎高琪荐擢,以母老为辞,官至京兆府判官。学术文章为后进所宗。中年即无仕进意,旋即归隐,日与禅僧士子游,以文酒为事。虽沉醉,亦未尝废著书。有《中庸集解》、《鸣道集解》等。

  • 王艮

    (1278—1348)元绍兴诸暨人,字止善。为人尚气节,读书务明理致用。起家为吏。后历两浙都转运盐使司、海道漕运都万户府经历,核减盐引,除运船为风所败者之粮。迁江浙行省检校官,迁江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奸人诬两省民巨额迹避田赋,艮皆破其诳妄。后以淮东道宣慰副使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