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诗词古文>陈沆生平

陈沆生平介绍

陈沆(hàng)(1785~1826)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室名简学斋,白石山馆。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陈沆于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一甲一名,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清道光二年(1822),任广东省大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卒年,《清史列传》记为道光六年(1826)。周锡恩撰《陈修撰沆传》则言年四十一,当为道光五年(1825)。后归葬于浠水县西调军山南麓。>>查看陈沆的诗词古文

文学成就

  陈沆于嘉庆后期至道光初年“以诗文雄海内”(周锡恩《陈修撰沆传》)。他对龚自珍十分倾倒,称其所著古文为“奇宝”(陆献《简学斋诗存跋》),又与魏源为“讲学最契之友”,“有所作必互相质难,期达于精而后已”(陈曾则《先殿撰公诗钞后序》)。他著《诗比兴笺》,着意推求古人通过比兴手法言志讽世之意,主张“文字非苟作,有物乃足尊”(《杂诗》)。

  陈沆的诗较富有现实内容,反映了嘉庆年间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朝城》、《河南道上乐府四章》、《濮州道中》、《兰阳渡》等,揭示了吏治的腐败,民生的凋敝,贯穿着作者济世悯民的胸怀。赠答之作,也富有真情实感。不过由于作者中年以后锐意朱熹之学,诗作多有性理色彩。

  陈沆的诗既不墨守古人,也不随俗转移,其诗造意刻苦而出以自然,语言琢炼而达于质朴,才情流溢而气韵沉深。陈衍论道光以来诗学时,将陈沆列为“清苍幽峭”一派之首,说他“用人人能识之字、能造之句,经匠心熔铸,遂无前人已言之意,已写之景,又皆后人欲言之意,欲写之景。当时嗣响,颇乏其人”(《石遗室诗话》卷二),指出了他在晚清诗发展中的地位。

  陈沆著有《近思录补注》十四卷,《简学斋诗存》4卷、《简学斋诗删》4卷,共收诗360余首,《白石山馆遗稿》,《诗比兴笺》四卷,《简学斋集》六册,《简学斋诗存》四卷,《馆课赋存》一卷,《馆课试律存》一卷,《馆课赋续钞》一卷,《白石山馆诗》则是作者手录诗稿的复印,其诗均见《诗存》。《蕲水县志》卷二十二《艺文志》录《咏史乐府》13首,为集外诗。

诗作轶事

  清朝嘉庆年间,陈沆去黄州赶赴选拔举人的乡试,求取功名。刚行至巴河岸边,不巧渡船刚刚离岸,船上早坐满了各乡秀才。陈沆恳求艄公行个方便,将船开回岸边,一道渡他过河。那艄公见站在岸边的是位文质彬彬的书生,便乐呵呵地说:“相公前往赶考,必是满腹文才。如果你能作一首包括十个‘一’字的七言绝句,老夫即刻拨转船头,渡你同往彼岸。如若不能,那就请相公耐心等待,待老夫先此船才子送往黄州,上岸再喝上二两老酒,慢慢过来接你。”陈沆一听急得直跺脚,忙说:“小生遵命,乞求贤翁先将渡船撑回头,我好赋诗,贤翁也好听得清楚,给予指点。”老艄公捋须微笑:“也好。”随即把船撑回岸边。陈沆一脚跨了上去。这时,恰好江心划过一条渔船,只见一个渔翁坐在船头,身边搁着一根钓竿,双手划着桨,身子一俯一仰地悠然自得,还乐呵呵地唱着渔歌。陈沆举目四望,见江心秋波,正随波荡漾。陈沆灵机一动,当即高声吟道: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艄公和满船秀才无不拍掌称赞,高兴地让出座位让陈沆坐下。后来,陈沆不但乡试中举,而且连中进士、夺取状元,官至四川监察御史。嘉庆二十四年,陈沆得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元年(1821),陈沆出任广东乡试主考官。道光三年,充会试同考官。不久,调任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在京师就与魏源中书友善。有人说你何必失身份与贵不如你的人相交。陈沆不听他人之言,与魏源结为挚交,不论官职卑微。魏源也很赏识陈沆。故人称陈沆的为人如金石一般。其实,陈沆诗文早已闻名海内。上门与他接触的人非常多,而他交友也是十分慎重的。陈沆还曾与董桂敷、姚学塽、龚自珍等讲学论道,交往甚密。道光六年,卒于任上。陈沆性格清纯,孝顺父母。母亲患病,他变容失色。早晚煎药,服侍不休;他甚至常常萌生弃官回家侍奉亲人的念头。陈沆文采亮拔,诗文以独到为宗,学识渊博,把握经史,无所不窥。他认为“为学之道,静虚为本,深密为要”。陈沆诗文独辟路径、自成一派。且大多扬善惩恶、关心民间疾苦之作。人称其怀抱深远、立心忠厚;读之,令人孝悌之心油然而生。

猜你喜欢

  • 周去非

    温州永嘉人,字直夫。周行己族孙。孝宗隆兴元年进士。从学于张栻。历试桂林尉、州学教授等。孝宗淳熙五年,著《岭外代答》,记岭外制度方物等颇详。仕至绍兴府通判。

  • 孙叔向

    生卒年、字贯不详。《全唐诗》存诗3首。《送咸安公主》诗系德宗贞元四年(788)十月为德宗女咸安公主远嫁回纥可汗而作。又曾作诗上宰相李泌。事迹据《唐诗纪事》卷二八。

  • 徐仪

    (?—608)南朝陈东海郯人。徐陵子。少聪明机警,善《周易》,举高第,为秘书郎,出为乌伤令。陈后主祯明初迁尚书殿中郎兼东宫学士。陈亡入隋,隐于钱塘赭山。炀帝召为学士,除著作郎。

  • 钟继英

    钟继英,字乐华,号心渠。东莞人。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成进士。选庶吉士。隆庆间改监察御史。丁太孺人忧,起补河南道,迁广西提学副使。后补湖广副使,以有心病,不果行。明郭棐撰《粤大记》卷一八、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一有传。

  • 赵俶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本初。元至正进士。明洪武六年征授国子博士,请颁行正定《十三经》,屏《战国策》及阴阳签卜诸书,勿列学宫。寻择诸生颖拔者三十五人,命俶专领之,教以古文。九年,以翰林待制致仕。卒年八十。

  • 吴兢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耿直敢于犯颜直谏,政治上颇有献替,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

  • 张易之

    张易之(?—705年),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行五人称五郎,白皙貌美,兼善音律歌词。初以门荫迁为尚乘奉御。武则天临朝,太平公主荐易之弟昌宗入侍禁中,昌宗复荐易之。深得武则天的恩宠。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趁武则天病重发动神龙革命,迎唐中宗复辟,诛杀张氏兄弟。《太平广记》记载,二人在迎仙院被杀后,其尸体又于天津桥南被公开枭首。另外两个身居高官的兄弟张昌期、张同休也同时被处死。

  • 赵康鼎

    赵康鼎,高要人。明成祖永乐元年(一四〇三)举人,官桂阳教谕。事见清宣统《高要县志》卷一六。

  • 朱履

    朱履,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铅书》卷四)。

  • 刘过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