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诗词古文>吕岩生平

吕岩生平介绍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喦,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查看吕岩的诗词古文

介绍

  (713~741)一名岩客,字洞宾(即吕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唐才子传作京兆人。此从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值黄巢之乱,遂携家归终南,放迹江湖间,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钟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以为小说、戏曲的题材。岩所作诗,流传甚多,全唐诗辑为四卷,行于世。

评价

相传吕洞宾传有钟离权所授《灵宝毕法》十二科,为钟吕金丹道教典。自著《九真玉书》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即《道枢》卷二十六之一篇)、《肘后三成篇》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即《道枢》卷二十五之一篇。《直斋录》又著录《纯阳真人金丹诀》一卷,谓即此篇,略有不同)。其丹道思想尚散见于《道枢》之《五戒》《众妙》《指玄》等篇中;诗词有南宋夏元鼎编《金丹诗诀》,与杨亿所说“世所传者百余篇”吻合,其中一些诗句为杨亿所引,依托之作较少;单行本《沁园春丹词》有数家注本。《正统道藏》所收《纯阳真人浑成集》为元道士何志渊所编,真伪杂糅。《吕祖志·艺文志》又增添《敲爻歌》、杂曲十首等,更不可信。 《吕公窑头坯歌》虽见录于《直斋书录解题》,然其中竟有“富郑公”(富弼),“张尚书”(张商英)、“赵枢密”(赵鼎)等名,显系南宋人伪作。《道藏辑要》收录署名吕著的作品,多为后人依托或扶乩降笔。《吕祖全书》绝大部分也是伪作。传说吕岩是神仙。

生平

  他大约生于唐末,卒于宋初,与陈抟为同时代人。至于后人将他的生活时代上推至唐开元(713~741)中,则是附会唐人沈既济《枕中记》所记道者吕翁事。此外尚有颇多传说,纷纭不一。比较可信是《国史》的记载: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遇五代隐士钟离权授以内丹道要,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与陈抟、李琪(一作“李奇”)等传奇人物交往。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有弟子北宋施肩吾(华阳子)传其道。

  吕洞宾以内丹为修仙径路,兼摄禅宗,自称“幼习儒业,长好性宗,修天爵而弃人爵,鄙顽空而悟真空。天爵止于人事,真空不离因缘”。指出:“修炼丹者,先正其炉。”身为丹炉,神气精液为药物,目、耳、口、鼻为炉之八门,“常固守之”,勿伤内真,“然后于天地之炉、造化之鼎,调和药物,匹配阴阳,制炼神气”。认为“顺天道者,常存其身之元阳真一太和纯粹之气,则坐致长生”,并说“其要在乎变炼五行而已”。主张一日当一年,昼法春夏,夜法秋冬,“升降阴阳,运行四序”,昼夜终始修炼。又认为,“性命根源,归乎一气。其来也,有一夫一妇焉;其去也,有三男三女焉。金男采黄芽于九宫之台,玉女收白雪于十二楼。水中起火,以分八卦;阴内炼阳,以别九州。于是三田和会而火龙出于昏衢,千日功成则游于蓬岛矣。其要盖十有八焉:小成之道七,中成之道六,大成之道五”。提出修炼当从消除六欲七情着手,泻心之积气而集其神。行肘后之法,即透过尾闾将药物搬上背以入脑,要存想龙虎河车,使上起,但应防止肾之虚阳入顶而引起上壅生热,故须震、坎、艮三男和巽、离、兑三女“俯仰开辟,节次升存,过关勿急”。继行飞金晶,“一撞三关”,直入上宫。炼之既久,如虑太过,则吐玉液炼其形。另尚有金液还丹炼形等法。其诗词,如“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内煮山川”、“饮海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等,奇谲诡异,尤脍炙人口。北宋以后,历代有人假托吕洞宾之名,行种种异事,故神化事迹迭出。民间信仰吕洞宾者甚盛。宋代道教学者曾慥编《集仙传》,称唐五代成道之士中“独纯阳子吕公显力广大”。托名吕洞宾的“自传”即称其遇钟离、苦竹真人,得金丹、驱鬼之道。“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赵仙姑”,“常游两浙、汴京、谯郡。尝著白襕角带,右眼下有一痣,如人间使者,筋头大。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也。世有传吾之神,不若传吾之法;传吾之法,不若传吾之行。何以故?为人若反是,虽握手接武,终不成道”。元代道士苗善时更编为《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七卷,汇集一百零八化故事。因而吕洞宾也为帝王所崇奉,宋宣和元年(1119)敕封“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猜你喜欢

  • 邹宫

    邹宫,字藏九,一字补鸥,岁贡生。无锡人。

  • 袁粲

    (420—477)南朝宋陈郡阳夏人。字景倩,初名悯孙。袁淑侄。少好学,初为扬州从事。宋孝武帝时,除尚书吏部郎。宋明帝泰豫元年,以尚书令与萧道成、褚渊同受明帝遗命,共辅苍梧王(后废帝)掌朝政。后萧道成杀后废帝,立顺帝。粲谋讨道成,事泄被杀。尝著《妙德先生传》以续嵇康《高士传》。

  • 萧子显

    萧子显(489年—537年),字景阳,东海兰陵(今山东临沂市)人。南朝梁历史学家,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豫章文献王萧嶷第八子。起家太子中舍人,迁国子祭酒,拜侍中,领吏部尚书,出任吴兴太守。博学能文,爱好饮酒,性爱山水,不畏鬼神,恃才傲物。大同三年,去世,谥号为骄。萧子显一生撰写五部历史著作,只有《南齐书》存于世。

  • 郑叔明

    郑叔明,莆田(今福建)人。伯玉子。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知顺昌县(明弘治《八闽通志》卷五三)、将乐县(《闽诗录》丙集卷三)。

  • 翟瑀

    翟瑀,字公佩。东莞人。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贡生。官训导。事见民国《东莞县志》卷四五。

  • 折元礼

    (?-1221)金代词人。字安上。世为麟抚经略使。父折定远,侨居忻州(今山西忻州),遂为忻州人。

  • 石殷士

    世次不详。进士。《全唐诗》存诗2首,出《文苑英华》卷一八〇、一八一。

  • 程国儒

    元明间徽州人,寓居鄱阳。元末任衢州路都事,为朱元璋兵所俘。后官洪都知府,坐事被捕,自杀。有《雪崖文集》。

  •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 荀昶

    字茂祖,颍川颍阴人。生平事迹不详,仅知他在元嘉初(公元四二四年左右)以文义至中书郎。昶著有文集十四卷,(《隋志注》作十五卷。此从《隋书志》及《两唐书志》)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