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诗词古文>杜淹生平

杜淹生平介绍

杜淹(?-628年),字执礼,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人,唐朝宰相,隋河内太守杜征之子。杜淹出身于京兆杜氏,早年曾在隋朝为官,担任御史中丞,后效力于王世充,授为吏部尚书。投降唐朝后,被唐太宗引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杨文干事件中受到牵连,被流放巂州。唐太宗继位后,杜淹回朝,授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后以吏部尚书之职参议朝政,成为宰相。贞观二年(628年)病逝,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襄。>>查看杜淹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杜淹曾举荐刑部员外郎郅怀道,并道:“怀道在隋朝担任吏部主事时便有清慎之名。当时炀帝下江都,百官都随声附和,唯独怀道反对。”唐太宗问道:“那你当时的意见呢?”杜淹答道:“我同意去。”太宗道:“对待君主应直言正谏,虽有冒犯也在所不顾。你既然认为郅怀道的意见正确,为什么反而不劝谏呢?”杜淹道:“我官职卑微,而且就算进谏皇帝也不会采纳,白白送死于事无补。”太宗道:“如果认为君主无道,为何还是要在他的朝廷做官?既然做官,又怎能不匡正他的过失?”

  太宗又笑问杜淹:“你在隋朝的时候,可以因为人微言轻不去进谏。那你后来在王世充的朝廷做官,为什么仍不劝谏?”杜淹道:“我劝谏过,他不肯采纳。”太宗道:“王世充如果修德从善,应当不会灭亡;他既然无道拒谏,你又怎能免祸?”杜淹无言以对。

  太宗再问:“你现在是宰相,还能极力劝谏吗?”杜淹道:“臣一定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必极力劝谏。春秋时期,百里奚在虞国为官,虞国灭亡,后在秦国为官,却辅佐秦国称霸天下。臣一直以百里奚自比。”太宗大笑。

生平

早年经历

  杜淹年轻时聪慧明辨,学识广博,颇有美誉,与同乡韦福嗣是莫逆之交。他对韦福嗣道:“皇帝喜欢任用隐士,苏威便是在隐居是被征辟为美职。”因此一同隐居在太白山,其实是在沽名钓誉。隋文帝听闻,极为憎恶,将二人流放江南。后来,杜淹返回乡里,得到雍州司马高孝基的举荐,授为承奉郎,累迁至御史中丞。

归附唐朝

  武德二年(619年),杜淹成为王世充的太尉府官属。四月,王世充建立郑国,任命杜淹为吏部尚书,对他非常信任。当时,杜淹因与侄子杜如晦不睦,便在王世充面前进谗,致使杜如晦的兄长杜某(名不详)被杀。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在郑国为官,也遭到囚禁。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杜淹作为郑国高官,被定为死罪。杜如晦以德报怨,向李世民求情,杜淹得以免死。后来,杜淹因久不升职,欲投靠太子李建成,被封德彝告知房玄龄。房玄龄知道杜淹擅长阴谋,害怕李建成得到他会对李世民不利,便举荐杜淹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

  武德七年(624年),庆州刺史杨文干起兵叛乱,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加剧。唐高祖认为杜淹未能劝导李世民,致使其兄弟失和,将他和东宫属官王珪、韦挺一同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李世民知道杜淹无罪,只是受到牵累而已,赠他黄金三百两。

担任宰相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杜淹被召回朝中,授为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食实封四百户。唐太宗知道杜淹熟知历代典制,让他主持东宫仪式簿领的裁订工作。

  贞观元年(627年),杜淹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参议朝政,成为宰相。他前后举荐四十余人,后都成为知名官员。当时,杜淹身兼二职,却无清廉之誉,又和勋臣长孙无忌不和,因此受到舆论的非议。

病重去世

  贞观二年(628年),杜淹患病,唐太宗亲自前去探望,并赏赐绢帛三百匹。同年十月,杜淹病逝,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襄。

家庭成员

祖父:杜业,北周豫州刺史。

父亲:杜征,隋朝河内太守。

儿子:杜敬同,官至鸿胪少卿,袭爵。

孙子:杜从则,曾任蒲州刺史。

猜你喜欢

  • 徐君宝妻

    徐君宝妻是南宋末年岳州(今湖南岳阳)人,姓名亡佚,但以其留下的一首绝命词《满庭芳》而闻名于世。

  • 方行

    元台州黄岩人,字明敏。方国珍子。顺帝至正间为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调江西。襟度潇洒,善谈名理,好读书。有《东轩集》。

  •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 刘昚虚

    刘昚虚(约714年—约767年),亦作慎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开元二年(约714年),约卒于大历二年(约767年)。20岁中进士,22岁参加吏部宏词科考试,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为皇太子校勘经史;旋转崇文馆校书郎,为皇亲国戚的子侄们校勘典籍,均为从九品的小吏。殷璠《河岳英灵集》录其诗十一首。

  • 叶适

    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世称水心先生。嘉定十六年(1223年),叶适去世,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获谥“文定”(一作忠定),故又称“叶文定”、“叶忠定”。叶适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

  • 朱兰馨

    朱兰馨,字芬若,号松乔,海盐人。乾隆辛丑进士。授铅山知县,历官吏部员外郎。有《松乔诗钞》。

  • 郑儋

    (741—801)郑州荥阳人,自号白云翁。代宗大历四年登进士第。德宗建中元年,举军谋越众科。拜高陵尉。兴元间,任山南东道节度参谋。累迁吏部郎中。贞元十六年,自河东行军司马,拜河东节度使。次年病卒。能诗,与欧阳詹善。令狐楚入其幕,儋厚遇之,楚因自号白云孺子。

  • 王观

    王观(1035--1100),字通叟,生于如皋(今江苏如皋),北宋著名词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他得中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其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

  • 王若虚

    (1174—1243)金藁城人,字从之,号慵夫。章宗永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著作佐郎、平凉府判官,累官翰林直学士。金亡北归。论诗文主张辞达理顺,反对险怪雕琢。有《慵夫集》、《滹南遗老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