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胸部。《素问·刺热篇》:“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
溽,湿润。即暑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少阴司天……四之气,溽暑至。”参暑湿条。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指气候寒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凉反至……火气遂抑。”
①指中府穴。《难经》:“肺俞在背第三椎,募在中府。”②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暴痫,……若腹满短气转鸣,灸肺募,在两乳上第二肋间宛宛中,悬绳取之,当瞳子是。”位于前胸第二肋隙,约距胸正中线
经穴别名。出《太平圣惠方》。《循经考穴编》作商盖。即督俞。见该条。
即下眼睑。见胞睑条。
见《医方集解》。即五物香薷汤,见该条。
【介绍】:明代医家。字宗序。履贯及生平事迹不详。著有《济世外科经验全方》、《济世幼科经验全方》、《济世女科经验全方》、《济世内科经验全方》等书,未见刊行。
五味之一,酸为木味,入通于肝,为肝所主之味。《素问·宣明五气篇》:“酸入肝。”酸味药物多入肝经,有养肝、柔肝、缓急的作用,如芍药等。此外,酸味药物亦有收敛气血津精的作用,如五味子、山茱萸等,故《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