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病名。系指患“伤寒”而发生的口疮。《诸病源候论》卷七:“夫伤寒,冬时发其汗,必吐利,口中烂生疮,以其表里俱虚热,热不已,毒气熏于上焦故也。”参见口疮条。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较为全面地列举了各种小儿丹毒,此后历代文献沿袭引用并加以发展,其名称计有:胎热丹毒、赤游风、胎毒发丹、滞热丹毒、食滞丹毒、伤食发丹、赤丹、
证名。见《梅氏验方新编》第七集。治法先用黑豆、生甘草节等分,煎浓汤,先薰后洗。再用鹅黄散(轻粉、熟石膏、川柏等分,研末,加入冰片研匀),湿则掺,干则用胆汁或麻油调搽。
即膜原。《灵枢·胀论》:“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详膜原条。
疮疡的内治法则之一。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即用调和营卫的药物,促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以达到疮疡消肿止痛的目的。适用于痈疽初起。本法多与它法并用,如和营法瘀用活血散瘀汤;养血和营用桂枝加当归汤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四方藤之别名,详该条。
见证治百问条。
【介绍】:见吕田条。
见古今医统大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