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俞正燮

俞正燮

【生卒】:1775~1840

【介绍】:

清代考据学家。字理初。安徽黟县人。道光举人,晚年主讲江宁惜阴书院,除致力于经书外,对史学也研精覃思,对医学、天文尤所穷究。撰有《癸巳存稿》、《癸巳类稿》等书。在《类稿》卷416中有《持素脉篇》等四篇文稿,为对《素问》的摘注;其卷14中在谈论来华的天主教教士罗雅谷、龙华民、邓玉函等译述的西洋解剖学《人身图说》时,完全采取排斥态度,甚至认为中西人体脏腑不同等,表现了清代烦琐考据学的影响,认识上的局限性和保守思想。

猜你喜欢

  • 猪痫

    六畜痫之一。《丹溪心法·证治》:“猪痫喜吐沫,以其病状偶类之耳。”即猪癫。详见六畜痫、猪癫条。

  • 黄鳅痈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又名胫阴痈,胫阴疽。指生于小腿内后侧的痈。多因肝脾二经湿热凝结而成。初起小腿内侧,疼痛肿硬,长有数寸,形如泥鳅,色微红,故名。证治见外痈条。

  • 阴都

    ①经穴名。代号KI1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食宫。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另说在脐上3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上3寸,旁开

  • 冷涎泛

    病证名。又名冷涎呕吐、冷癎。多因胃有寒痰所致。《医宗必读·呕吐哕》:“痰饮者,遇冷即发,俗名冷涎泛。”详冷涎呕吐条。

  • 程云鹏

    【生卒】:1585~约1670【介绍】:明末清初医家。字凤雏,号香梦书生。歙县(今属安徽)人,寄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少攻举子业,后因为亡于疟,妻儿复相继病死,深悔不知医药,乃尽发家藏医书,昼夜诵读,

  • 目下纲

    谓足阳明之经筋,统管眼之下部。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三:“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阳明则为目下纲。”

  • 饮酒发热

    证名。指因饮酒而致的发热。亦可因误服药酒导致。《诸病源候论·解散饮酒发热候》:“服散而积饮酒,石因酒势而盛,敷散经络,故烦而发热也。”《丹溪心法》:“因酒发热用青黛、瓜蒌仁,入姜汁。”《儒门事亲·酒食

  • 胎证

    出明·薛铠《保婴撮要》。即胎热、胎寒、胎黄、胎肥的总称。详各条。

  • 继志堂医案

    书名。2卷。清·曹仁伯约撰于1859年。治案分门辑录,以内科杂证居多,善于剖析病情,阐述医理,推论病原,审病较细致。曹氏治疗湿热夹阴虚等复杂病症颇有心得,处方灵变周密,切于病情。本书收入《柳选四家医案

  • 痄腮

    病证名。小儿常见的急性传染病。见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又名炸腮、含腮疮、蛤蟆瘟。临床以发病急,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其特征,或伴有恶寒发热,轻度全身不适及咀嚼不便等症。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