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元和纪用经

元和纪用经

运气著作,1卷。唐·王冰(启玄子)撰于公元762年。此书采五运六气学说阐明医理药性,进而制方遣药以治疾病。大体以六气为主,五味为用,药当其岁,味当其气。气味厚薄,性用躁静,寒热温凉,随胜用之,则可制胜扶弱、客主相安。故上章六法,表六气用药增损。大抵不外主胜为逆,客胜为从,客胜则泻客为主,主胜则泻主补客之类。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故饮食药治,宜谨和五味。故其中章九法,论五味服铒。其方如上丹、中丹、小丹、八味丸、温平补益十精丸、六气经纬丸、汤酒散等。药分三品,方有大小,君臣佐使,以调阴阳,必当熟谙六气五运,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故下章列今古效验最胜之八十一法以治百病。现存清·程永培(瘦樵)校勘本。

猜你喜欢

  • 凌晓邬

    【介绍】:见凌奂条。

  • 十九号大畜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蒺藜散,见该条。

  • 古病名。又称注病。见《诸病源候论·诸注候》。即疰病。详疰条。

  • 程迥

    【介绍】:宋代医家。字可久。原为宁陵(今河南宁陵南)人,后迁至余姚(今浙江余姚)。著《古易考》等书,深受唯心主义理学家朱熹推崇。著《医经正本书》(1176年),从孝道出发,不科学地提倡伤寒无传染之说。

  • 小儿形症

    小儿患病而表现于身形体态方面的征候。《幼科指南心法》:“要识小儿形症,但将相貌推求。黄浮肌瘦痞瘕瘤,唇摄面青痛楚。吐舌唇焦内热,昏昏好睡脾辜。手掀足掣是惊由,疳疾青筋大肚。”“眼角眵生肝热,口边涎出脾

  • 傅允科

    【介绍】:见傅仁宇条。

  • 葳参

    见《滇南本草》。为玉竹之别名,详该条。

  • 病名。出《素问·五脏生成篇》。古代与咳同义。后世以有痰无声或声不甚响者为嗽。《宣明论方》卷九:“夫嗽者,五脏皆有嗽,皆因内伤脾胃,外感风邪,皮毛属肺,风寒随玄府而入,腠理开张,内外相合。”《奇效良方》

  • 升丹

    出《药籢启秘》。为三仙丹之别名,详该条。

  • 小儿暑病

    小儿夏季感受暑邪而引起的病证,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暑为阳邪,故感暑而病者,可见高热口渴等;暑邪有升散的性质,所以侵人则使腠理开而多汗。汗出太多,则气亦随之消耗,气耗轻者,使人少气,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