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又名瘄、麻证、瘄子、痧子、肤证、糠疮、粰疮。元·滑伯仁《麻证新书》定为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以体表皮疹状如麻粒故名。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最易流行。新中国建
【介绍】:见刘璞条。
【介绍】:见王文谟条。
病名。出《外科理例》卷三。又名肾囊痈。多因肝肾二经湿热下注,或外湿浸内蕴酿成毒而致。证见恶寒发热,口干喜凉饮,小便赤涩,阴囊红肿热痛。因其睾丸不肿大,故可与子痈鉴别。初起宜清利湿热,服清肝利湿汤;已成
古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五:水毒病,……一名水中病。”详水毒条。
见《本草纲目》。为月季花之别名,详该条。
出《开宝重定本草》。为柽柳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野鸦椿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丢了棒之别名。详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麻口皮子药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