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气滞郁结所致的腹痛。亦称气滞腹痛。《症因脉治·腹痛论》:“气结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应心背,矢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之药则愈痛,此气结腹痛之症也。”多因七情郁结,气食相
病名。指咳嗽由湿邪伤脾引起者。《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湿嗽,湿伤脾也。其脉濡细,必兼骨节烦疼,四肢沉重,或有汗,小便不利,痰多,宜白术汤、白术丸。”参见伤湿咳嗽、感湿嗽、湿咳条。
即牙床。详该条。
病证名。见《张氏医通·婴儿门》。又名大小便白。小儿便如米泔,或溺停少顷,变成泔浊者,为脾胃湿热;若大便泔白色,或如鱼冻,或呈红黄黑色者,为湿热积滞所致。治宜理脾消滞,去湿热,节饮食。用胃苓汤加减。日久
指常发呕吐疾患的病者。《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详呕吐条。
见《河北药材》。为列当之别名,详该条。
①指肺。《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少阴,肺也。”②指两手之三阴经络。《灵枢·阴阳系日月》:“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
见疡科心得集条。
证名。指饮食被格拒于外,不得下咽入胃者。《医林绳墨》卷五:“格食者,谓食不能下;格气者,谓气不能通。皆由中气闭塞,痰涎壅滞,聚而不散,如噎膈之状也。得病之因,有为怒气不得发越,食饮不得舒畅,朝暮郁闷,
【介绍】:战国时医家。详见子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