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律中的六阳律之一。详六律条。
病证名。双眼赤而肿痛。《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二:“夫肝气通于目,脏内有热,与胸膈痰饮相搏,熏渍于肝,热气冲发于目,故令眼赤痛。”治宜清热泻肝之剂,如小防风汤(《证治准绳》:大黄、栀子、甘草、赤芍、当归、
《广西中草药》。为火秧竻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心痛而兼悬荡感觉者。多因水饮或寒邪内留,气机上逆所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金匮要略心典》:“诸逆,该痰饮、客气而言。心悬痛,谓
推拿穴位。出《小儿推拿广意》。又名耳后高骨。在耳后颞骨乳突后缘微下处凹陷中。用揉按法,可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外感头痛等症。《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用两手中指、无名指,揉运耳后高骨,二十四下毕,再掐
骨名。即尾骨。详尾骶骨条。
病名。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又名老人眼昏。为肝肾衰耗所致,指年越四十而视近困难者。《外台秘要》卷廿一指出,凡人年四十五岁以后,渐觉眼暗。《证治准绳·杂病》亦指出,若人年五十以外而目昏者,虽
医案著作。余瀛鳌、高益民编。此书重点选辑我国现代135位著名医家的临证验案四百三十六例,分为伤寒温病、内科杂病、妇产科病、儿科病、外科皮肤科病、五官口腔科病诸门类。选案力求证因精审,辨证允恰,理法方药
十二经标本之一。《灵枢·卫气》:“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跟上5寸,指附阳穴。马元台注:“附阳本在外踝上三寸,今曰跟上五寸,则踝下至跟二寸,而踝上有三寸,则当是附阳穴
即鼻准。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