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头汗

头汗

病证名。①头部易出汗,为太阳虚汗,常见于小儿体质虚弱者。《小儿药证直诀》:“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为太阳虚汗。”②阳明热郁发黄的先兆。《伤寒论》:“阳明病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③汗出只在头部,以阳明热证和湿热证多见,因热郁于内,不得四散,循经上越,内热退则汗自止。肺热亦多头汗,用桑叶桑枝清之。④小儿睡时惯常头汗,无其他症状,不属病象,俗呼蒸笼头(《中医临证备要》)。⑤六阳虚汗。详该条。

猜你喜欢

  • 叶如庵

    【介绍】:元代医生。湖北黄岗人。精通医术,著有《伤寒大易览》一书,为当时医家所推崇。

  • 切脉指法。用重指力按脉,以求沉分之脉象。《诊家枢要》:“重手取之曰按。”

  • 初虞世

    【介绍】:北宋医家。字和甫。对于医理有较深的研究,撰有《养生必用方》(又名《古今录验养生必用方》或《初虞世方》)一书,受到医家的重视。

  • 历节

    病名。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又名白虎风、痛风。详历节风、痛风条。

  • 刘紫谷

    【介绍】:参见刘默条。

  • 花乳石

    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即花蕊石,详该条。

  • 颏(kē 科)

    由承浆以下至下颔骨下缘的部位。俗称下巴或下巴颏。

  • 印堂疔

    病名。《治疔大全》。即眉心疔。见该条。

  • 妊娠流涎

    病证名。涎是口液,伏于脾而溢于胃,由于孕后胞宫内实,冲脉气盛,胎气上逆,致使脾胃不和,则往往液自口流出。宜理脾降逆,调和脾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或二陈汤。

  • 八味肾气丸

    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即肾气丸,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