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额。详该条。
病证名。见《东医宝鉴·外形篇》。指情志不舒使气机郁滞所致的腰痛。详气滞腰痛条。
出《灵枢·通天》。指五态之人中偏于阴盛者。太阴之人及少阴之人均属于此。参见五态条。
病名。见《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即吹花癣。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LR3。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输(土)、原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布有腓深神经的分支,并有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跖骨背动脉通过。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目赤肿痛,
病证名。出《素问·藏气法时论)。一作飧泄。又名飧泻、水谷痢。以泻下完谷不化为特征。《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夕食谓之飧。以食之难化者,尤在于夕,故食不化而泄出,则谓之飧泄。此俗所谓水谷痢也。”脾胃气虚阳
运用滋肾阴而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用于肾阴亏、肝阴虚、肝火有余的证候。表现为头目眩晕、眼干发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痠软,男子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可用干地黄、山茱萸、枸杞子
病名。出《疮疡全书》。即妊娠乳肿。清·何荣《胎产金针》:“凡孕妇胎前两乳硬肿疼痛,寒热并发者,此名内吹。”参见妊娠乳肿条。
养生类著作。清·查有钰著。全书2卷。本书系广泛搜集历代医家却病延年的经验,整理归纳,汇编而成。书中载有孙思邈的“治病勿惑”,李东垣的“病详昼夜”,张景岳的“择医有眼”,李士材的“医情不等”,高士宗的“
指针灸治疗时给予患者的刺激强度。通常分为强、中、弱三种。针刺刺激量由针具的粗细,操作方法,刺激形式和持续时间决定;灸治刺激量则以艾炷大小,壮数多少,直接灸与悬灸,或艾卷熏灸时间来区分。一般机体反应与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