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

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冷热病诸候》。亦称往来寒热。指忽寒忽热,寒与热互相往来,一天可发作数次。《类证活人书》:“往来寒热者,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如见于伤寒发病过程中,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满,脉弦等症,属于少阳病,通常称为半表半里证。治以小柴胡汤和解为主。若在杂病气郁化火,而见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伴见呕吐吞酸嘈杂胸胁痛,小腹胀,头晕目眩等症。治宜疏肝解郁。亦有阴虚阳胜,或阴阳俱虚,而见寒热往来者,一般表现为时寒时热,或昼发而夜静,或昼静而夜作,多见于虚损一类疾病。

猜你喜欢

  • 厚德堂集验方萃编

    书名。4卷。清·奇克唐阿辑。刊于1865年。本编分述头面、目鼻、口、耳、痿痹、咳嗽、中暑、妇科、小儿、疮毒、折伤、解毒等门,包括各科病证。每门之前冠以总论(小引),次列所选验方。除治病诸方外,尚有药疗

  • 杨文德

    【介绍】:明代医生。乐平(今江西乐平)人。攻医学,曾任职太医院。后于1398年返回原籍。著有《太素脉诀》1卷、《医术》20卷,已佚。

  • 吸筒疗法

    即拔罐法,亦称吸筒法。详拔罐法条。

  • 洞泄

    证名。出《素问·生气通天论》。①指阴盛内寒所致的泄泻。《圣济总录》卷七十四:“洞泄谓食已即泄。……阴盛生内寒,故令人府藏内洞而泄。”《奇效良方·泄泻门》描述洞泄有心腹痛,大肠切痛,肠鸣食不化,手足厥冷

  • 陈懋仁

    【介绍】:宋代人。善养生。著《寿者传》三卷。

  • 肾沥散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方。羊肾(阴干)一具,茯神一两半,五味子、甘草、桂心、巴戟天、石龙芮、牛膝、山茱萸、防风、干姜、细辛各一两,人参、石斛、丹参、肉苁蓉、钟乳粉、附子、菟丝子各五分,干地黄二两。为末

  • 证治心传

    医论著作。明·袁班辑。约刊于崇祯年间。此书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结合作者个人的心得,着重阐述辨证论治中的一系列问题。书中首论证治总纲,治病必详于望闻问切,明虚实、别标本,因人、因地、因时用药。袁氏并就治

  • 手太阴标本

    六经标本之一。《灵枢·卫气》:“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马莳注:“手太阴肺经之本,在寸口之中,即太渊穴,标在腋内动脉,即中府穴。”

  • 白红菜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番杏之别名,详该条。

  • 胀病

    指以腹部胀满为主症的疾患。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简称胀。《灵枢·胀论》载有五脏六腑胀病症状。《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胀病有虚实之分。其病多由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