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山茱萸散

山茱萸散

①《千金翼方》卷十六方。山茱萸、炮附子山药、王荪、肉桂干地黄、炒干漆秦艽、炮天雄、白术各半两,狗脊(原书无剂量)。为粗末,每服一方寸匕,食前酒送下,日三次。治风跛痹,偏估,半身不遂,疼痛呻吟。②《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方。山茱萸、防风各一两,山药、川芎细辛菊花、炮天雄各五钱。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温酒送下。治头旋目疼,身体痛。③《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方。山茱萸、五味子茯苓(去皮)各三分,当归、炮附子(去皮脐)、川芎、芍药、炙石苇、肉桂(去粗皮)、人参、地脉草、石斛(酒浸,焙)、菟丝子(酒浸,炙)、炙甘草各五钱,巴戟天(去心)、远志麦门冬(去心,焙)、肉苁蓉(酒浸去皱,炙)、炒干地黄各一两,炮姜一分。为末,每服二至三钱匕,温酒或醋浆水调下。治热气结聚,发背痈疽,经年不愈者。

猜你喜欢

  • 痘疮见形

    又名见点、放点、见苗。为痘疮将现的迹象。小儿出痘,一般发热三日后见点,热势较缓,皮肤上即见淡红色的痘疹,光泽稀落深藏于皮肤内,摸之有坚实感。《医宗金鉴》分顺、逆、险三证。①发热三日见点,热减身和,不渴

  • 天泉

    经穴名。代号PC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天温。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上臂前面,平腋前纹头下2寸,当肱二头肌长、短二头之间;或于曲泽穴上7寸取穴。一说在“腋下3寸。”(《针灸大全》)。布有臂内侧皮神经,

  • 提法

    ①刺法。指针刺入穴位后,向上抽提的方法。《针灸大全·金针赋》:“轻浮豆许曰提。”《针灸问对》:“欲泻之时,以手捻针,慢慢伸提豆许,无得转动再出,每次提之,令细细吸气五口,……故曰提以抽气。”②推拿手法

  • 王清源

    【介绍】:见王馥原条。

  • 湿痢

    病名。指痢疾之因感受湿邪所致者。有寒湿痢与湿热痢之别。《时病论》卷三:“湿痢,有寒热之分焉。”亦指痢疾危证。《医学入门》卷四:“湿痢,腹胀,身重,下如豆汁,或赤黑混浊,危症也。”治疗可选用当归和血散、

  • 房劳咳嗽

    病名。指房劳伤肾所致的虚咳。《医学入门·咳嗽》:“房劳伤肾,咳而腰背痛、寒热者,二陈芎归汤。”《不居集·咳嗽》:“房劳咳嗽。咳而发作寒热、引腰背痛,或喘满,此因房劳,大菟丝子丸主之。”参见咳嗽、肾经咳

  • 气化无权

    即气化不利。见该条。

  • 惊者平之

    治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①惊悸怔忡、心神慌乱的一类病症,可用重镇安神法或用养心安神法以平定之。②小儿惊风抽搐一类病症,可用镇静平肝法,如磁朱丸之类平之。

  • 猪蹄叉

    见《广西中草药》。为九龙藤之别名,详该条。

  • 隔汤

    即重汤。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