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为山橙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见《慎斋遗书》卷九。多由邪袭少阳,肝胆湿热蕴结,或痰瘀阻滞所致。有外感、内伤之分。《杂症会心录》卷下:“两胁之痛皆属肝胆为病。内伤者,不外气血两端,外感者,责在少阳一经而已。”治宜和解少阳,行气
《丹溪心法》卷四方。炒红豆、炮姜各三钱,人参、炙甘草、白术、茯苓各二两,肉桂、炮川乌各五钱,炮附子、川芎、山药(姜汁炒)、乌药、葛根各一两,陈皮二钱,炙黄芪一两五钱。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大枣
①即鼻准,俗称鼻尖。《灵枢·五色》:“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参鼻准条。②素窌穴的别名。见《针灸甲乙经》。属督脉。位于鼻尖端中央。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上搭手。见该条。
病证名。清·《妇科秘方》:“此症因行经时及产后食冷水果等物所致。盖血见水则凝滞,初起每日生寒作热,五心烦热,脾土不胜,若半年不治,变作骨蒸,子午发热潮热,肌肉削瘦泄泻不止,须用逍遥散、紫金汤治之。”
【介绍】:明代医生。字季文。江苏武进县人。世医出身。曾祖蒋达善为当地名医,并著有《医录》一书(已佚)。他于天顺年间(1457~1469年)先后任太医院御医、院判、院使等职。归里后,为人治病,对贫穷人也
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介绍】:见屠鹏条。
见《安徽中草药》。为猪苓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