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暑温

暑温

病名。指发生于夏季的温热病。可见于乙型脑炎等病。暑多挟湿,暑温则指暑热偏盛者。《温病条辨·上焦篇》:“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主要症状有壮热口渴心烦而赤,汗多少气脉象洪大等。病程中极易因邪陷心营而致引动肝风,出现神昏、嗜睡、斑疹、抽痉及角弓反张等症。初起宜用白虎汤,直清气分邪热以保津液;如见神情躁烦,意识不清或神昏谵语舌苔黄,质红或红绛无苔,甚至抽搐等症者,宜用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散紫雪丹至宝丹等方;若元气津液耗伤,则用人参白虎汤王氏清暑益气汤等以益气生津;如身热已退,汗出不止,气喘脉散者,用生脉散以补敛津气。暑温每多挟湿,如伴有胸闷恶心小便短赤,大便溏泄等症时,宜兼用芳香化浊利湿法。若见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昏迷、抽搐等症者亦称暑痫。参见中暑湿温、暑痫等条。

猜你喜欢

  • 臀中

    经外奇穴名。见《常用经穴解剖学定位》。位于臀部,以大转子和坐骨结节连线为底边,向上作一等边三角形,其顶点是穴。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偏瘫,荨麻疹等。直刺1.5~2.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

  • 经脉不行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经闭。详该条。

  • 脊中

    经穴名。代号DU6。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神宗、脊俞。属督脉。位于背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十一肋间动脉后支。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痔疮,脱肛,癫痫等。向上斜刺

  • 川连

    见《本草蒙筌》。为黄连之处方名,详该条。

  • 资脉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瘈脉。见该条。

  • 阴户内发热如烙

    病证名。朱振声《妇女病续集》:“当有经水,阴户内发燥而干醵,由肝火偏炽,下吸肾液,肝肾之阴两亏也,用生地、女贞、阿胶并以生芝麻油涂阴户内;发热而潮湿者,肝火旺而挟湿也,用黄连、黄柏、川楝子,并以川楝子

  • 时行疫痢

    病名。见《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一。即疫痢。详该条。

  • 犹辨三光

    古代眼科术语。系指患眼视力严重减退,尚存光感。《秘传眼科龙木论》:“……眼内翳状如青白色,盖定瞳人,犹辨三光,可令金针拨之。”详犹见三光条。

  • 食不知饱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指小儿嗜食,食已不知饱足,又不生肌肉,其但腹大。多因脾胃运化失常而成。治宜调理脾胃,益气利气,用香砂六君子汤。

  • 视一为二证

    证名。《证治准绳·杂病》:“谓一物而目视为二,即内经所谓视歧也。”详视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