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心下,通常是指膈上部位;否,与痞同义,有闷满堵滞的意思。《诸病源候论》卷二十:“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通,故谓之否。”心下否痛,指膈上有痞塞胀满疼痛的
①指气血虚弱不足。《素问·脉要精微论》:“(脉)细则气少。”②即少气或短气,指呼吸无力而浅表、急促的症状,病人自感气的交换不足。由气虚所致。治宜补益肺气,或健脾益气。
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即栝楼反,详该条。
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为轻粉之别名,详该条。
①医书名。《黄帝内经》的简称。《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经》二书。详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条。②指行于脏腑的经脉。《黄帝内经太素》:“……十二经脉,入府藏者,以为内经。”
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条。
即瞳神。《灵枢·大惑论》:“骨之精为瞳子。”详瞳神条。
膈证之一。又名食膈。见《医方考》卷三。详食膈条。
见《湖南野生植物》。为博落回之别名,详该条。
即气化不利。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