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流痰

流痰

病名。骨关节慢性破坏性疾病兼有脓肿者。见清·余景和外证医案汇编》卷三。本病变在破坏过程中,少有新骨形成,当脓肿形成后可以流窜,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称流痰。为无头疽的一种,相当于骨与关节结核。多发于儿童和青年,患者常有肺结核病史。发病部位以脊椎、髋关节为多,次为膝、踝、肩、肘、腕关节。故因患病部位不同,又有龟背痰鹤膝痰穿踝痰穿拐痰鸡胸痰附骨痰肾俞虚痰环跳流痰等名称。其病因多为先天不足,或久病肾阴亏损,骨髓不充,外邪乘虚而入,痰浊凝聚;或跌扑损伤,气血不和而诱发。病初局部酸胀微肿,不红、不热、不痛;久则漫肿疼痛成脓,周围肌肉萎缩;后期由于阴亏火旺,可有午后潮热盗汗、身困无力、食少、溃流清稀脓液及败絮样物,久则疮口凹陷,周围色紫,形成窦道,不易收口。治疗初宜补肝肾、温经化痰为主,用阳和汤小金丹之类;中期宜扶正托毒;后期疮溃脓成,难于收口,当重扶正。气血亏损者,用人参养荣汤;若阴虚火旺者,用大补阴丸之类;若窦道形成,应配合外用七仙条千金散粘附药线插入管内。亦可采用手术治疗。

猜你喜欢

  • 真景希

    【介绍】:即真德秀。见该条。

  • 蓖麻子拔毒法

    外治法之一。见《外科证治全书》卷五。主治痈肿。用蓖麻子仁捣烂如泥铺绢上,照患处大小取绢贴盖患处,用布扎好,痛止即取下。妊妇忌用。

  • 感证宝筏

    见伤寒指掌条。

  • 伏暑

    ①病名。指发于深秋以至冬月的伏气温病。见《济生方》卷三。《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伏暑症,暑久伏病也,……若热毒之气既已受之,或为些小风寒所固,此毒遂渐渐入内,伏于三焦肠胃之间,或秋或冬,久久而发,此

  • 心主言

    言语是表达思维意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受心神的主宰和控制。当心或心的外卫——心包络受热邪或其他病因刺激时,可出现谵语,狂言,言语謇涩,失语等症状,《难经·三十四难》:“心色赤,……其声言。”

  • 足小指

    出《素问·缪刺论》。指足的第五趾。

  • 胃不和卧不安

    出《内经》。原为胃逆气喘不得安卧之意,后世释为内伤不得卧之症。多因胃强多食,脾弱不运,停滞胃家,成饮成痰所致。《症因脉治》卷三:“胃不和不得卧之症,胸前满闷,不思饮食,嗳气吞酸,恶心呕吐,或头眩眼黑,

  • 外肾肿硬

    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二百四十九。指阴囊部肿硬。多见于小儿。宜外用地黄散(干地龙研末)生薄荷汁调涂。《婴童百问》:“小儿外肾肿大,茎物通明,牡蛎粉研极细,鸡子清调敷为佳。”参见脱囊、阴肿、疝气条。

  • 齿

    又名牙、牙齿、户门,是口腔结构之一。有门牙、久齿、乳齿、尽根牙等之分。具有咀嚼食物、辅助发音等作用。统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之脉入上齿;手阳明之脉入下齿。齿为骨之余,属肾所主,赖肾精充养,故其生长情况、

  • 吴萸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吴茱萸之简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