疰痖
出《治疹全书》。即疹后失音。详该条。
出《治疹全书》。即疹后失音。详该条。
见《红河中草药》。为大黄药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病因孕后小肠积热,热结膀胱,气化受阻;或脾肺气虚,通调运输失职,不能下输膀胱,以致小便不利。小肠积热者,症见口渴、心烦、尿赤,宜清热利水,方用八正散加减;脾肺气虚者,
病名。①是指发生在男女阴部的早期梅疮。见《黴疮秘录》。又名妬精疮、疳疮。由不洁性交而得。其症发于阴茎、龟头、包皮,女子大、小阴唇、阴道等处。初起患处生豆粒大硬结,不痛亦不破溃,即硬性下疳;初起似小疮,
五噎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多见于思虑过多者。《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思噎者,心悸动,喜忘,目视,此皆忧恚嗔怒,寒气上入胸膈所致也。”参见五噎、噎条。
见《临证指南医案》。即蝉蜕,详该条。
见《圣济总录》卷八十四。又名瘴毒脚气。详该条。
治法。即汗法,详该条。
病证名。见清·洪金鼎《一盘珠》卷八。指小儿脐部四周肿硬疼痛。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1卷,已佚。
见《贵州草药》。为胖血藤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