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症治验
参见痧痘集解条。
参见痧痘集解条。
枕骨的简称。《素问·骨空论》:“头横骨为枕。”
面色憔悴无华。为慢性病容,系久病脏腑气血耗伤所致。
病证名。《银海精微》:“玉翳者,风充入脑,积热肝膈,发歇疼痛,失于调治,日久积累,血凝不散,结成白翳,遮满瞳人,如玉色相似,立名玉翳浮瞒。”即玉翳遮睛,详该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指因风热毒邪入于手足少阳经而引起的瘰疠。其症多伴发于热毒疮疡的患儿。如头、面和颈部疮疡,则颈部出现瘰疬。轻者略有疼痛,可以自愈。重者局部红、肿、痛、热,并有显著触痛及发热
丛书名。又名《医学三书》。刊于1887年。包括清代三种医著。即《时病论》、《医家四要》和《医法心得》。
证名。《素问·厥论》:“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前指前阴。前闭,即小便闭塞不通。《类经》卷十五:“肝经之脉环阴器,故为前闭不通。”详癃闭条。
病证名。急惊风类证之一。指蛔虫扰及胆胃而致剑突下剧痛,伴有口噤或哭叫的证候。《幼科发挥》:“虫病乃蚘虫攻其心痛也。发则目直视,口噤不言,或大叫哭,口中流沫涎水,面色或青或白,手足强直,宜急攻之。”一般
《素问》注本。清·姚止庵撰。9卷。成书于1669年。书名取《易》“天地节而四时成”之义,而“损有余,补不足,以归于中正之节”。删节《素问》原文,参考唐·王冰注、宋·林亿等校正,明·马莳、张介宾等诸家之
病证名。《红炉点雪》卷二:“若因邪郁痰壅,肺痿狐惑等症,则其声哑嗄。”即瘖。详该条。
见元机启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