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古人指悲哭太过,损耗精血,以致眼泪汪汪,血障满眼(清·佚名《广勤轩遗稿》)的证候。
古鬾病的病因学名称。《幼幼集成》:“孕在胎中,因儿饮乳,……而致儿病,故谓之胎妒。”其义与鬾乳同。参见继病条。
①经穴名。代号RN16。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位于胸正中线,平第五肋间隙。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主治胸胁胀满,呕吐,呃逆,噎膈,以及心绞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
出《神农本草经》。为地胆之别名,详该条。蚘,蛔的异体字。详蛔虫条。
阳气重叠过甚,必然向对立的阴气方面转化。参重阴必阳条。
病证名。指血不养筋,肢节活动不利,动则作痛的病症。《丹溪心法·中风》:“筋枯者,举动则痛,是无血不能滋养其筋。”可见于年老体弱之人。亦为中风后遗症之一。
见《云南中草药》。为薯莨之别名,详该条。
指甲的别名。见《本草纲目》五十二卷。
见《广西中药志》。为大茶药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外科正宗》。即皮肤针。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