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积嗽

猜你喜欢

  • 主药

    ①古代医药官职名。南北朝时期北周以及隋、唐两代的太医署、尚药局内,均设有本职,掌管药物。人数由2~12人不等,唐代主药官阶从六品下。②处方中针对主要病因或主要病机及其主要证候,发挥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 寒证

    八纲之一。指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寒性证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寒。”《医学心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

  • 滋阴大补丸

    《类证治裁》卷五方。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牛膝、杜仲、五味子、巴戟天、小茴香、肉苁蓉、远志、石菖蒲、枸杞子、大枣。为末,炼蜜为丸。治膏粱湿热伤精,阴虚胫膝痿弱。

  • 祝登元

    【介绍】:清初医家。字茹穹。龙丘(今浙江衢县)人。撰《心医集》二卷(1650年),提出十种养生处世之法及与患病有关的十种弊病,其中有些论述,如指出“听巫不请医”、“用本草诸书而不深知”等弊病,对于破除

  • 餐泄

    病名。又称迴风。多因湿兼风邪,清气不升所致。《证治准绳·杂病》:“戴云,餐泄者,水谷不化而完出,湿兼风也。”《张氏医通·大小府门》:“餐泄者,《史记》名回(迴)风,水谷不化,湿兼风也。风邪干胃,木来贼

  • 寒湿霍乱

    病名。见《霍乱论·病情篇》。多因脾胃素虚,中阳不振,寒湿内盛所致。发于秋后者较多。亦有因暑夏贪凉,过吞生冷而致者。证见腹痛吐泻,吐利清水,或如米泔水,不甚秽臭,口和不渴,四肢清凉等。临床表现有寒偏胜或

  • 十宣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邪病大唤,骂詈走,灸十指端,去爪一分,一名鬼城。”《奇效良方》列作奇穴,名十宣。位于手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处,左右共10穴。主治休克,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小儿

  • 头摇

    证名。指头部摇摆、颤动而不能自制的症象。又名摇头。《证治准绳·头摇》:“头摇,风也,火也。二者皆主动,会之于巅,乃为摇也。”《张氏医通·诸痛门》:“头摇有二证,风火相煽,卒然头摇,项背强痛,少阳经证也

  • 蛇壳

    见《本草纲目》。即蛇蜕,详该条。

  • 阳痫

    病名。①指兼见阳症为主的痫症。《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病先身热,瘛疭,惊啼唤而后发痫,脉浮者为阳痫。”《杂病源流犀烛·诸痫源流》:“阳痫必由痰热客心胃,闻惊而作,甚则不闻惊亦作。宜用寒凉药。”方宜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