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医故条。
药物学著作。2卷。明·李中梓撰。约刊于明末。1667年又经尤乘增订,收入《士材三书》中。李氏将药物分为草、谷、木、菜、果、寓木、苞木、虫、鳞、介、禽、兽、人及金石等14部,共收药物341种。重点叙述了
病名。因接触螳螂等昆虫分泌物引起的皮肤病。出《千金翼方》卷二十。又名狐狸刺。患处皮肤干燥,起红紫斑点,肿胀焮痛;甚则溃烂成疮,脓水淋漓。治宜清热解毒。内服黄连解毒汤,外用鲜蒲公英捣汁外涂;或用蒲公英根
丛书。又名《冯氏锦囊》。50卷。清·冯兆张撰于1702年。包括《内经纂要》、《杂症大小合参》、《脉诀纂要》、《女科精要》、《外科精要》、《药按》、《痘疹全集》、《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八种。分别介绍基
悬,提举;阳,神气。指提举病人的神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两卫。”
①即营气。《灵枢·营卫生会》:“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参营气条。②营运。《灵枢·营气》:“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己,终而复始。”③喻脉象沉实如营垒。《素问·玉机真脏论》:“冬脉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南宋医生。任建宁(今福建建瓯)府判,精于伤寒,撰有《伤寒百问歌》4卷。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又名黄瓜疽、肉龟。指生于背部脊旁的痈,由脾火积毒而成。皮肉色红,状若黄瓜,高肿寸余,长可尺许,四肢麻木,疼痛引心。治疗同外痈,参见有头疽条。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明代官吏。字民望,号鹿园,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正德十五年(1520年)进士,曾任淮安总兵等官职,抗御侵犯我国沿海的倭寇有功。有不少著述,医学方面,曾选刻有《济世良方》一书
①皮肤厚。《灵枢·通天》:“太阴之人……缓筋而厚皮。”②出《吴普本草》,为厚朴之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