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肌肤甲错

肌肤甲错

证名。皮肤枯燥如鳞甲交错之状。多因干血内结、痈脓积滞,津血不能外荣,或因温邪久留,阴液耗伤所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肌伤,劳伤经络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诸病源候论·肠痈候》:“肠痈者,由寒温不适,……血气蕴积,结聚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坏,化而为脓。其病之状,小腹重而微强,抑之即痛,小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其身皮皆甲错,腹皮急,如肿状。”《温病条辨·下焦篇》:“邪气久羁,肌肤甲错。”治疗有干血者,用大黄虫丸;肠痈脓滞者,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温邪久覊所致者,用复脉汤等。

猜你喜欢

  • 阴闭

    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因寒湿乘虚入里,而致小便不通。因先天禀赋不足,元气衰微,气化不宣,水道不能通调,而致小便不通。症见神疲、声低、面唇色淡、舌润、指纹淡红。治宜培补元气,温化利水。用五苓散合

  • 扰海

    眼科金针开内障八法之五。指将混浊之晶状体拨离原位,置于玻璃体前下份。《目经大成》卷二:“神龙既见,雾雨潜兴,闭目片刻,则风雷自息,然后重截云头,轻收虹脚。”参见拨内障手法条。

  • 疫证集说

    书名。4卷,附补遗1卷。清末余伯陶编。刊于1911年。本书选集古今有关疫证的医学文献百余种,取其论辩治法编成。内容简要,但条理不够清楚,可作疫证的临床研究参考。

  • 乳薯

    见《江西民间草药》。为山海螺之别名,详该条。

  • 尺肤热

    证名。指两手肘关节下至寸口部分的皮肤有发热感觉,即尺热。《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类经·脉色类》:“尺肤热者,其身必热,脉盛躁者,阳邪有余,故当为温病。”参见发热、尺热条。

  • 酒毒发疽

    病名。出《证治准绳·疡医》四卷。即酒毒发。见该条。

  • 多骨疽

    病名。见《外科枢要》卷二。即附骨疽。详该条。

  • 热厥

    厥证之一。①指邪热过盛,阴分不足所致的厥证(见《素问·厥论》等篇)。症见手足心热,身热,溺赤等。②指因邪热过盛,阳郁于里不能外达的厥证(见《类证活人书》)卷四。症见初病身热头痛,继则神志昏愦,手足厥冷

  • 头偏痛

    病证名。偏头痛的别称。《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夫头偏痛者,由人气血俱虚,客风入于诸阳之经,偏伤于脑中故也。”详偏头痛条。

  • 神仙沉麝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方。没药、血竭、沉香、麝香、朱砂各一两,木香半两,甘草二钱。为细末,用甘草熬膏,搜和为丸,姜盐汤嚼下。治气痛不可忍,及妇人产后血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