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胃管下俞

胃管下俞

经外奇穴名。别名脺俞,胰俞。《千金要方》:“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输三穴各百壮,穴在背第八椎下横三寸间寸灸之。”位于第八、九胸椎棘突之间旁开1.5寸处(《针灸学》上海)。布有第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第八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上位2~3个胸神经外侧支;并有第八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通过。

猜你喜欢

  • 清膈苍莎丸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二方。苍术二两,香附(童便制)一两半,黄连、黄芩各五钱。为细末,加熟栝蒌同捣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至七丸。治气凝滞上焦,心胸痞痛。

  • 大三关

    推拿穴位名。即三关。详该条。

  • 淡黄筋

    推拿穴位名。即赤淡黄筋。详该条。

  • 手足厥逆

    证名。手足厥冷的别称。见《难经·十七难》。详手足厥冷条。

  • 土冬花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枇杷花之别名,详该条。

  • 赫痈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七。即嚇痈。见该条。

  • 小眦赤

    证名。小眦红赤有虚有实,《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小眦中生赤脉,渐渐冲眼,急宜早治,此三焦积热。”而《秘传眼科龙木论》又谓:“小眦赤者,心之虚也。”故临症宜结合全身症情辨证论治。参见赤脉传睛条。

  • 五味所合

    即五味与五脏相宜之意。《素问·五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参五味所入条。

  • 大肠痈

    病名。《圣济总录》卷一二八:“天枢隐隐而痛者,大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肠痈也。”多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湿热凝结而成。初起发热恶寒,自汗腹痛,天枢穴处微肿,手不可按,大便坠胀,右腿不能伸直,久则精神衰

  • 宣窍

    ①宣通口、鼻、咽喉等窍道的治法。如湿浊闭塞鼻窍,浊涕下流,用苍耳散(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②同开窍。用化痰药宣通痰浊阻塞心窍的治法。如症见神识不清,言语蹇涩,用导痰汤、礞石滚痰丸。